荆州石首:打通应急服务“最后一公里” 激活守护安全的“神经末梢”
晚风轻拂,暮色中的湖北荆州石首市绣林街道办事处官田湖社区应急服务驿站亮起暖黄色的灯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正忙着整理第二天挨家挨户上门分发的防火宣传单。
物资储备、安全宣教、风险防控、应急处置……这个不到100平方米的房间,承载着打通基层应急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使命。
作为全省首批探索建立基层应急服务驿站先行试点城市,石首市以“小驿站”撬动“大安全”,全力激活基层“神经末梢”。
如今,这些镶嵌在社区村组的“安全前哨”,既是物资储备的“应急仓”,又是安全宣教的“科普站”,更是风险防控的“瞭望台”,真正让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成为守护群众安全的“最实一公里”。
全域覆盖 惠民服务“零距离”
“小秦又来了,你上次教的灭火器口诀,我记着呢!”4月7日清晨,石首市桃花山镇李花山村独居老人刘爷爷,笑着将应急服务驿站工作人员秦玉萍迎进家。一进门,秦玉萍就熟练地开始检查电路,不时叮嘱老人出门时要检查燃气灶是否关好,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屋外,蛙鸣阵阵;屋内,安全知识在谈笑间悄然传递。为重点关注人群讲解居家安全防范知识,6个月来,秦玉萍和同事们几乎每周都要上门入户宣传。只因这群村组工作人员有了新的身份——2024年10月,李花山村应急服务驿站挂牌成立,他们成为首批驿站工作人员。
2024年,湖北省应急管理厅积极推动应急管理关口前移、触角延伸、力量下沉,着力打通应急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全省范围内探索建立基层应急服务驿站先行试点,石首市便是试点城市之一。石首市积极探索“破困局、解难题”新路径,在全市选取4个点位(2个乡镇、2个村)先行先试,将基层应急服务向村(社区)延伸。
村(社区)应急服务驿站怎么建?人员如何构成?石首市因地制宜,按照有队伍、有场所、有装备、有机制、有特色的“五有”标准,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专门的应急驿站场所及对外服务窗口,作为村(社区)应急管理服务阵地。
地处鄂南湘北交界处的李花山村,是不少游客心中的“世外桃源”。作为石首市首个乡村应急服务驿站试点,该驿站创新整合村党群服务中心功能空间,以“景区门户+防火前哨”双重定位,打造特色应急服务站点。针对辖区5万亩生态林区管护重任,该驿站组建起森林火灾扑救队、防汛应急抢险救援队、专职消防队三支队伍,实现“30分钟应急响应圈”全域覆盖,在清明节等重点时段构筑起立体化森林防火安全网。
而在石首市绣林街道办事处官田湖社区应急服务驿站,又是另一番景象。“官田湖社区人多、楼多、商多,小商铺、小饭店等‘九小场所’容易存在可燃物多、火源管理差等问题,安全防范任务重、管理难度大。”社区党委副书记、应急服务驿站副站长黄义介绍,依托小区物业,驿站组建了一支60余人的应急小分队,每天在各小区巡逻,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处理。
以点带面、分步推进、整体提升。石首市健全基层应急保障体系,建成镇、村两级标准化应急物资储备库4个,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镇村落实的工作格局。当前,正按计划有序推广,确保应急服务驿站全覆盖。
平急结合应急处突“效率高”
平时,它是科普课堂、巡查基站、培训阵地;急时,它就是生命通道、救援枢纽、安全盾牌。这些集风险防控、应急处置、宣传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应急服务驿站,通过创新“平急结合”机制,将安全防线延伸至群众家门口。
去年10月,官田湖社区应急服务驿站应急小分队在日常巡逻中,发现几名小学生游“野泳”,立即将情况上报至驿站,并配合救生竿实施有效劝阻。而在御景龙湾小区,驿站“安全管家”通过常态化巡查,将某住户厨房火情扑灭在萌芽阶段。
这是官田湖社区应急服务驿站预警“叫应”机制带来的安全感。该驿站通过建立风险隐患“一张图”,畅通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叫应”直达网格责任人,并综合运用应急广播、短信微信、智能外呼、鸣锣吹哨、敲门入户等手段,及时传达到户到人。
“以前,远水救不了近火;现在,驿站就在家门口,隐患一冒头就会被盯上,安全感满满!”官田湖社区南岳新村居民孙女士对驿站建设赞不绝口。
家门口的应急服务驿站,还是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的前沿阵地。
今年3月22日13时29分,桃花山镇九佛岗村突发山林火情。因起火点地处鄂湘交界的300米海拔陡坡,消防车无法抵达。桃花山镇森林防火指挥部迅速通过驿站系统紧急调度,20分钟内集结镇村两级灭火队。队员们利用森林消防泵建立输水带,配合油锯开辟隔离带,经过5小时鏖战,成功扑灭火源。为防止复燃,24名队员分三班彻夜值守,直至次日晨光初露。“若是以前,扑灭这样的跨界火情至少要延误半天。”参与处置的村党支部书记周维感慨道。
“过去,农村安全监管常面临人力、物资不足的困境。如今,驿站建成后,专业队伍和先进装备随时待命,真正实现‘救早、灭小’的目标。”指着应急救援物资仓库内整齐排列的风力灭火机、水枪、油锯、打火把、灭火器等专业设备,石首市桃花山镇应急办主任、应急服务驿站副站长袁道志满脸自豪地说。
针对有些地方地质灾害风险高,有些地方森林防火任务重,还有的地方防内涝需求较为迫切的实际情况,不同的驿站因地制宜配备了相应的救援装备,实现“一站存储、快速获取、迅速救援”功能,应急救援效率显著提速。
实战实训守护安全“效能强”
一个个基层驿站,正把应急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预防”。
清明前夕,石首市桃花山镇应急服务驿站联合桃花山林场、李花山村应急服务驿站,以一场森林防灭火应急演练拉开实战实训序幕。演练模拟突发火情,预警系统即时触发,监测人员快速上报,护林员与应急小分队3分钟内抵达现场,实施初期火势控制。现场指挥部统筹调度,灭火队伍携带风力灭火机、油锯等专业设备协同作战,火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
这样的“硬核”实训,是石首市基层应急服务队伍的“必修课”。
“安全知识装进脑袋,应急技能长在身上。”石首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介绍,各驿站围绕辖区风险特点,定期开展灭火、救援、急救、逃生等实操培训,同时,创新“线上+线下”双轨培训模式,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应急知识“五进”(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形成全民学习热潮。
针对基层干部群众风险识别、应急处置、紧急避险能力不足的痛点,石首市推出“订单式”“菜单式”培训:按需定制课程,覆盖全员性、普及性、基础性技能;建立常态化训练机制,推动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将应急知识转化为群众“肌肉记忆”,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必修课”常态化,应急技能全民覆盖。石首市整合护林员、地质灾害观察员等网格力量,构建“村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队伍+应急网格化系统”,组建应急抢险突击队,常态化开展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实操训练,推动应急预案从“纸面”走向“实战”。
2024年,石首市分批培训基层应急管理骨干170余人,邀请专家对200余名基层监测员进行业务指导,6支应急抢险突击队开展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各类实操训练20余次,举办各类宣教培训活动7期,受众达2000余人次。
“我们以实战实训为抓手,通过常态化培训、精准化赋能、网格化体系,构建起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程可控的应急管理新格局,为基层安全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石首经验’。”石首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说。
不久的将来,一个个应急服务驿站将如同毛细血管般延伸,织就覆盖“最后一公里”的安全守护网。
记者:佘海艳、杨辉
通讯员:华美瑜、别小年
编辑:朱佳敏
一审:唐杰
二审:王桃芳
三审:江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