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对武汉最新批复 释放六大重要信号
2月13日,国务院关于《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正式发布,一共有六方面内容,承载了国家对武汉的明确定位,也划定了武汉未来15年的发展的空间基础,以及要构建怎样的国土空间体系、如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并提出要维护规划严肃性权威性、做好实施保障。那么,此次批复有哪些亮点?武汉未来发展有哪些重点方向?来看解读。
一、中部地区中心城市 中部最高定位
批复明确了武汉在全国的城市定位,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这也进一步明确了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定位。在全国已经批复的26个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兰州,被定位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杭州、南京,被定位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在中部:郑州、太原,被定位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合肥被定位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沙被定位为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南昌,被定位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只有武汉被定位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李志刚认为,批复明确了武汉作为中部中心城市非常核心的定位,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定位最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武汉最近几年发展的肯定,表明了国家希望能通过发挥武汉作为超大城市的中心功能,来带动整个中部地区崛起国家战略的意图。
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总规委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彭翀也表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这一个表述在中部六城中具有唯一性,它体现了国家赋予武汉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加速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两个大的战略布局中的历史使命。
二、“五个中心” 中部最全功能
在城市功能方面,批复提出,要发挥武汉中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以及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功能。而梳理中部其他城市,郑州的城市功能为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对外开放门户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长沙的城市功能为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中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合肥是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南昌是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太原是华北先进制造业基地。
对比看来,武汉是中部唯一一个有五个城市功能定位的城市,功能最全,且只有武汉的城市功能包含中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李志刚表示,对武汉作为中部中心城市的内涵来说,相比于其他的中部六省省会更为综合和全面,说明国家在战略层面上,希望能够通过武汉以及湖北,作为中部崛起的支点,能够全面撑起、服务国内大循环的整体格局,以及中部崛起这个在新时代来说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
彭翀也认为,五大城市功能定位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商贸物流是武汉的传统特色,而经济、科创、对外交往以及长江航运等功能,不仅区别于其他中部城市,更是引领武汉实现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突破方向。
三、从全国枢纽到国际枢纽 武汉进入重要战略窗口期
批复对武汉的枢纽地位定位更高。对比此前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武汉从“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上升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还提出,武汉要系统提升航空、铁路枢纽功能,加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支持打造长江黄金水道,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史无前例地把武汉置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这样一个中心地位。”李志刚说,回顾武汉的历史,武汉三镇发展早期,包括汉口租界的建设过程中,可以看到大武汉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武汉在一定意义上是在逼近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这样的地位。在改革开放之初,武汉曾经有一段时期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结合商贸物流的这种重要的角色,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次正是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之下,在国内大循环格局越来越清晰,对国家战略布局越来越重要的这种新形势之下,国家明确给予了武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是对武汉核心角色的肯定和强调,这也意味着武汉将进入围绕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这样一个角色来进行大发展,甚至是飞跃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战略窗口期。
四、支撑新发展格局 突出武汉在全国的支撑力和带动力
不同于上一版《规划》中提出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等基础建设方向,此版《规划》更强调武汉要支撑发展、优化格局,要求更高。批复提出,武汉要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共抓长江大保护,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加强武汉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
“从国家层面突出了武汉在全国的发展中的支撑力和带动力。”彭翀认为,这表明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过程中,武汉逐步地融入到了国际的大发展的循环,可以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整体的大发展中,看到武汉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和国内的双重角色作用。
五、生态红线和开发边界确定 留足发展空间
批复中提到,到2035年,武汉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41.79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10.9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794.54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813.35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39.0亿立方米。
李志刚认为,不同于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北上广深这种建设量已经比较饱和的这种现实,国家在对武汉的国土空间规划的蓝图,是充分考虑了武汉在建设和保护上不断协调推进的实际诉求,因此在未来空间拓展以及城市更新之间的这种协同上,国土空间规划是留足了空间,对武汉下一步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无疑是非常接地气,非常契合实际诉求的。
六、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路径更为具体
在系统优化国土空间保护格局中,批复要求更为具体,考虑也十分全面。
在城镇体系方面,提出要提升中心城区服务能级,完善汉口、武昌、汉阳地区相对独立的功能布局;
在保护和开发方面,提出要强化对长江、汉江及其洲岛岸线的系统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北部山区生态保护修复;
在农业空间方面,提出要优化现代都市农业空间布局,拓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空间;
在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方面,要求协调产业布局、综合交通、设施配置和土地使用,优先保障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空间需求,为优化先进制造业布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土地政策保障;
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方面,要完善城乡生活圈,促进职住平衡;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
在开发强度管控方面,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有序实施土地综合整治。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方面,提出要保护好“江、湖、山、城”的空间格局,加强八七会议会址、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等红色文化遗产和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等近代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并且要保护好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
彭翀认为,这些具体路径充分体现了武汉特色。首先,完善汉口、武昌、汉阳地区相对独立的功能布局,体现了武汉三镇各具特色,也有各自发展内部完善深化的发展需求。武汉本身就是一个多中心的结构,既具有统一性又各成体系,三镇内部的河湖空间体系不完全相同,包括沿江布局的功能结构和定位也不完全相同,在发展带动方面,汉口传统是以商贸为主,汉阳是文化旅游,然后武昌一直向东扩展到光谷,则是以高科技和教育拉动。其次,强调了要优先保障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空间需求,符合武汉新阶段发展的实际;最后,武汉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规划也充分综合考虑了兼顾系统保护和开发利用。
长江云新闻记者:李悦 张龙
编审:柳芳
![](https://res.cjyun.org/t/site/10008/1e4162f81029a8a503d73704a7950403/assets/2021cjy/dig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