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95后”北京小伙儿探秘《水下的故乡》丨穿黄工程诞生的背后

长江云新闻  2024-12-20 19:53:47
分享到:

来看连续报道“95后”北京小伙儿探秘《水下的故乡》。跟着水下摄影师祁昊从北京向南出发,我们来到了郑州。在郑州,千里长渠遇到了一道天然屏障——黄河。来自长江流域的南水与中华民族另一条母亲河黄河的相遇,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工程——穿黄工程。在探访穿黄工程的时候,祁昊又会有怎样的际遇呢?

纪录片《水下的故乡》水下摄影师 祁昊:现在,我的脚下就是穿黄工程的隧洞,那么远处黄河对岸的这个位置就是出水口,这里也是长江水跟黄河相遇的地方。这是长江水,这就是黄河,看见它颜色对比有多明显了吗?

这场神奇的相遇,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坝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钮新强眼中,却曾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工程最初论证时,有两个方案,分别是隧洞和渡槽,一个“入地”成洞,一个“上天”作桥。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坝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钮新强:地面就是用渡槽、水走桥的形式过去,相当于人工河在黄河之上穿越,但是渡槽也有渡槽的问题,因为它有很多桥墩子到大水的时候,对黄河河磁的稳定带来比较大的影响。最后,专家们经过综合论证,还是选择了我们长江委提出的隧洞的方案。

在祁昊的印象中,黄河是一个泥沙河。他很想知道,在黄河底下挖隧道,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和祁昊一起,找到了穿黄工程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告诉我们,黄河底部摇摆不定,地质构造非常复杂,施工人员是在河床之下35米的地方开挖隧道。当时使用的是直径9米的盾构机,在历经了720多个日夜的奋战后,实现了5厘米内的贯通误差。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穿黄管理处 董浩:盾构机始发是位于穿黄北岸,始发竖井的深度有50.5米,相当于16 层楼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瑞芳:我们用先进的技术在黄河底部40米深用了隧道的形式,长度差不多就4500米,内径就达到了7米。他用的是有压双隧道,没有技术的支撑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穿越近千条大小河流,建设者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们利用虹吸原理攻克了穿越黄河的难题,建造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U型渡槽湍河渡槽。每一滴北上之水,都折射着工程建设人员的心血和智慧。

纪录片《水下的故乡》水下摄影师 祁昊:这个竟然是我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一个超级大的水利工程,我现在的自豪感真是油然而生。

带着这份自豪,祁昊还将继续向南,明天我们接着来看。

(长江云新闻记者 秦婧 郭明辰 毛捷 袁汝成)

责任编辑 潘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