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追光人——湖北地质在行动
争做追光人 恩施州利川市天坑数量位居世界第三
近日,恩施利川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圆满结束并通过评审验收。普查过程中,发现了利川天坑群、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群等一系列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
利川市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高,形成了多个知名旅游景区和中国传统村落等文旅品牌。这次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项目组,对利川的文旅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恩施州利川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项目骨干李思介绍,我们每天4-5个小组出外业,出车里程超过了20000公里,几乎跑遍了利川市每一个乡镇,每一条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峡谷、溶洞、河流。
普查中,项目组在利川发现了45处古生物化石点,当地的毛坝镇就占到了30处,以三叶虫化石为主,种类和数量均居湖北省首位。据了解,利川毛坝地质博物馆将于本月内完工,预计下月验收并对外开放。恩施州利川市毛坝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副镇长谭轲介绍,大自然赐予毛坝镇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必须在有效保护中加以合理利用,现在已成功申报“中国地质文化镇”。
普查结果显示,利川市共有139处岩溶地貌景观,占所有地文景观的63%,主要包括溶洞、峡谷和天坑。其中,溶洞景观74处。目前,利川市经科学认定的天坑数量达到16处,位居世界第三。这些天坑类型多样,大小不一,有望成为利川对外旅游推介的又一金字招牌。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旅游地质与地质遗迹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小龙介绍,通过本次文旅资源普查,利川市共发现旅游资源数量1050处。类型丰富多样,以历史遗迹和地文景观等主类为主,普查中新发现新认定资源242处。
争做追光人 “石蛋”上作文章 重现远古世界
地质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便是探索那些深藏于古老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通过这些化石,科学家能够识别出远古时期的生命形式,进而推断出地质年代,为矿产资源的勘探提供宝贵的线索。
位于十堰市郧阳区的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有着一片占地超过7000平方米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省地质局古生物化石首席专家赵璧和他的团队已成功修复并保护了共计3204枚恐龙蛋化石,并以原位的形式向公众展示。这些化石中不仅包含了77枚成窝分布的恐龙蛋,还有排列成独特串珠状的恐龙蛋化石,甚至有3枚极为罕见的、内部结构完全结晶化的恐龙蛋化石。湖北省地质局古生物化石首席专家、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赵璧介绍,我们在这里修复恐龙蛋化石,从科学研究上来说,可以把这些恐龙蛋化石,把它的真实形态从地里把它揭露出来,可以对比8000万年前的古生物遗迹,和世界各地的恐龙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目前,《湖北青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2-2031年)》指导下的多个建设项目正在紧张推进中,包括研学实践中心、科考观光步道以及科普场馆的升级改建等。随着这些项目的逐步完成,不久的将来,一座融合了浓厚远古风情与现代科学教育氛围的恐龙公园将展现在人们眼前。
争做追光人 云梦千年简牍里的百科全书
孝感市云梦县作为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印刻着2000多年前秦、楚文化的历史印迹。今年,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的普查队伍,为时两个月,对云梦县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普查。
工作人员系统梳理了云梦县的遗址和文物,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云梦睡虎地秦简。这批秦简不仅是研究秦朝历史的重要资料,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直观的视角。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自然资源与信息研究中心主主康全国介绍,这批秦简总共有一千多枚,有四多万字。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的历史,涵盖了秦朝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及占书等各个方面,相当于当时秦王朝的百科全书。
工作人员还认真调查研究了,云梦县在近年来发现的多处珍贵的秦汉墓葬遗址。在云梦睡虎地4号秦墓中出土了两封2200多年前的木牍家书,这是截至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家书实物,它们不仅揭示了古代士兵的生活状况,还表达了他们对家人的深厚情感,使得这段历史更加生动和贴近人心。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自然资源与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康全国介绍,我们查明入库云梦县文化和旅游资源单体923处。通过这次普查,云梦县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得到了系统的整理和评估,特别是对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而言,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云梦的独特魅力。
这次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湖北省地质局为政府和市场主体开发利用提供更多的地质方案,为文旅科普注入更新的地质元素。下一步,该局将以“整县推进地质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助力普查成果转化、景区提档升级和地质安全保护等工作,全力服务我省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长江云新闻记者 王亚峰 摄像 沈欣 利川台 宁琼 郧阳台 赫周 云梦台 李铮 通讯员 郑金龙 许铮 黄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