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一辈子写了18首行路难,李白杜甫都是他的粉丝|沿着长江读诗词
他是南朝刘宋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七言诗的人;他对七言诗体和诗歌艺术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唐代大诗人杜甫盛赞自己的偶像李白时,称李白的诗像他一样“俊逸”。他就是祖籍东海(今山东苍山),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一生奔走于长江中下游,葬身于今湖北黄梅的鲍照。如今,在湖北武穴一尖山明月峰上,仍有传说中的鲍照读书台。
鲍照是才高志大,但是,他小时候家世是贫贱的,但他又生活在一个等级森严的门阀社会里。不过,他不甘于命运的掌控,仍然汲汲奔走于仕途,渴望能有所作为,但却在各个权贵门下尝尽了有志难酬的辛酸,备受压抑,一辈子郁郁不得志。
大概没有什么能比理想与处境的巨大落差更折磨人了,鲍照将人生坎坷的哀感、怀才不遇的悲怨、报国无门的郁愤一泻无余地倾注在诗文创作中。滔滔长江见证了他的才情与梦想,痛苦与悲伤。
公元439年,26岁的鲍照怀着满腔抱负,不断地向曾编写文学名著《世说新语》的临川王刘义庆投“简历”,凭着超拔于流俗的自信和出众的才华,终于得到赏识,被任命为临川国的侍郎,开始了他漫长而又艰辛的幕僚生涯。刘义庆的府署在江州,鲍照到江州为官后因事返回京都,途中在长江上眺览楚天风光,初入仕途的鲍照写下了一首《上浔阳还都道中作》,仿佛少不更事的游子第一次尝受了别亲远游的滋味,第一次领略了旅途同时也是仕途的艰辛。
在这首诗中,鲍照融入了自己远走他乡、风尘仆仆、蹉跎岁月的无穷伤感。情哀伤自然是景悲凉,情景交融从而使得意境深闳。他的归心似箭,他的望眼欲穿,他的伤悲、他的悔痛都交织在一起,显得真切而感人。
鲍照最擅长的是乐府歌行,一生写过十八首《拟行路难》,继承了汉魏风骨,奏出了盛唐之音的先声,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这个诗题似乎也为他的人生下了一个简洁精确的定义。鲍照的人生之路究竟有多艰难,来看其中的一首《拟行路难》其六。
这位出身寒门的文士,这个敢于和命运抗争的诗人,终身绝望地对抗着无法改变的宿命,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激愤不平之气,就像火山爆发一样喷涌而出,奔泻成文。鲍照孤高耿直的鲜明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他的诗中时常迸发出强烈的抗争和哀叹,这也是他的诗歌如此激荡人心的原因。
公元462年秋,年近五十的鲍照以参军之职,跟随孝武帝刘骏第七子刘子顼前往荆州任所,途中行经武昌登上长江边的黄鹤矶。黄鹤矶,在如今武汉市的蛇山西北。诗人登山远眺,看到武昌三山呈秀、九派横流的景象,又时逢木落江寒、北雁南飞的秋天,不禁心生羁旅之悲。
这首《登黄鹤矶》开头写道:“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写诗人所见的眼前的景物,并点明了季节是秋季。这首诗意象开阔又苍凉,起手不凡。三、四句写他俯视着莽莽长江,中间四句写登临所见,后四句点明悲愁心绪,照应前文。当时,鲍照已年近五十,漂泊奔波了近三十年,此时肃杀的秋景使他联想到了人生暮年的来临。大江的川流不息,让他痛感生命的一逝不返,所以他不由得悲从中来,旅途的艰险,宦海风波的险恶诉诸于笔端,一个忧愁万端的诗人形象便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艰难的世道没有磨灭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兵燹战乱却无情地夺去了他的宝贵生命。四年后,刘子顼起兵谋反,年仅五十多岁的鲍照死于乱军之中。他一生没能建立什么显赫的功绩,但他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在文学史上争得了引人瞩目的一席之地。
下期“沿着长江读诗词”——用一生寻觅山水的男子,大谢小谢的山水人生。
出品人:梁延、洪燕、王秋、赵冕
学术指导:蔡靖泉、何海燕
编审:向秀、胡银芳
策划、采编:刘炜
诵读:周恬
统筹:徐嵬毅、洪伯
音频制作:杜佳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