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联动“微改造”,这里的共享空间+1
“我看了下没什么问题,就是刹车线松了,把这个位置拧紧点就行。”9月9日,在武汉长青街兴达小区老年服务中心旁的白色小亭子外,志愿者刘彦规正在帮居民李玉华修理电动车。
他们身后的小亭子正是不久前刚刚投入使用的共享工具亭。工具亭是兴达社区利用核酸检测亭改造而成,空间不大,仅能容下一人,却整齐摆放着梯子、锯子、钳子、试电笔、打气筒以及各类扳手等常用工具,粗略估计近50件。刹车修理好后,李玉华又借出打气筒补了补胎压。“不错,这回方便多了。”
个体户助力“微改造”,让归属感up起来
志愿者刘彦规是一家电动车修理门店的老板,长期以来热心公益,总是积极参与社区大小事,共享工具亭内的全部工具均由他个人捐赠。
“我在这边工作了10年,一整天都泡在店里,兴达小区的居民们就是我的朋友、邻居。”刘彦规告诉记者,他2014年来到兴达社区高桥石材城,起初是经营一家电动车店。2020年,随着业务扩展,刘彦规又开起了修理门店,距离兴达小区不过500米的距离。“这个小区三分之一的人我都认识,平日里居民的电动车有点小毛病,我都免费修理。”刘彦规说道。
今年,刘彦规在华润二十四城购置了新房,正式成为新东西湖人。“这边物业服务非常好,经常组织活动,我就利用自己修车的专长参与志愿服务。”这件事启发了刘彦规,有些电动车的小毛病很容易修理,为什么不准备一些工具让居民自助使用呢?这个想法也和兴达社区的规划不谋而合。兴达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佳告诉记者,经常有居民来党群服务中心借打气筒、梯子、扳手等工具,“但我们的工具也并不齐全,就想到找老刘合作。”
辖区爱心企业为社区捐赠的工具品类繁多。
双方达成一致后,刘彦规立即开始筹备,一边在店里搜集家庭常用的工具,一边在网上“查漏补缺”。捐赠当天,刘彦规耐心介绍着每一件工具的用途,供社区工作人员记录、制作工具使用手册。“有时候水龙头断了,螺丝也会断在水管里取不出来,找人修就得花一两百元。”而刘彦规手中拿着的取螺丝专用工具,是他专门网上采购的,小小一个不过二三十块钱,不仅帮居民省钱,还能解决燃眉之急。
每天工作时间,共享工具亭的钥匙就放在老年服务中心保管。社区值班室还有备用钥匙,可供居民24小时取用。
“社区合伙人”入驻“共享空间”,让服务活起来
除共享工具亭外,共享儿童空间、共享书架、共享艺术角、共享花园……在兴达社区,一个个共享空间由企业、共建单位、学校、居民等多方力量联合创建、运营,发挥着独特的“微能量”。
儿童共享空间一角。
孩子们在儿童议事会上讨论暑期活动。(通讯员提供)
去年11月,在儿童议事会上,24名小学生化身“规划师”,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我觉得这里布置得太严肃了,能不能大家一起装扮一下?”四年级学生王佳慧在议事会上提议道。
这一建议引起兴达社区的极大重视,张佳向记者介绍,兴达社区辖区有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18岁以下少年儿童300余人,对于儿童活动空间有极大需求,于是,兴达社区决定大力改造社区儿童室内外生活环境及空间。得益于前期全面的调研,改造后的“儿童共享空间”色彩鲜艳明快,为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儿童提供幼儿活动角、图书阅览角、舞蹈室、儿童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区域,深受居民好评。当月,辖区企业代表、学校还向社区书屋捐献了近百本书籍,塞满了社区的第一个共享书架。孩子们也带来了自己读过的书,互相分享推荐,交换漂流。
孩子们在共享书架上挑选读物。(通讯员供图)
利用该空间,社区多次组织了趣味运动会、亲子手工、非遗剪纸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在社区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乐园。每天还有不少居民带着学龄前小朋友在海洋球泳池和滑梯上玩耍。
张佳介绍,今年兴达社区将引进“社区合伙人”的共治理念,将共享空间资源进一步整合,拓展延伸,形成长效机制。“通过社区合伙人项目,向居民传递微共享概念,激活微细胞,拓展更多共享空间和内容,推动社区微治理走实走深。”
报道支持 - 长青街道办事处
文 - 张晓晔
图 - 金齐天
通讯员 - 胡娟 王晓雪
一审 - 彭闯
二审 - 汪杭
三审 - 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