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之战|三年不饮湘江水 十年不食湘江鱼
“星火燎原·红耀中国”重走长征路活动由湖北经视发起,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团省委、省总工会主办,全国八家省级电视台、长江云、武汉市公交集团等联合承办。
长江云报道(记者 周鑫)“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句话流传于广西兴安的民间,而故事则来源于82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湘江战役。如果说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一大壮举,那么,红军突破湘江之战则是这一壮举中惨烈、悲壮、辉煌的一幕。
9月4日,“星火燎原·红耀中国”重走长征路采访团一行来到了湘江战役的发生地广西兴安、灌阳一带进行采访,寻觅红军长征途中感人的故事,学习长征途中的伟大革命精神。
敌军围追堵截 红军血染湘江
湘江战役形势示意图
1934年11月,敌军布下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妄图将中央红军扼杀在湘江以东地区。中革军委发布作战命令,兵分两路抢渡湘江,由红一、红三、红五等军团做掩护,阻止来自国民党桂军、湘军以及中央军的围追堵截,为中央红军抢渡湘江创造有利条件。
红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五天五夜的激战,经过红军官兵的浴血奋战,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的湘江封锁线。然而红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人数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到湘江战役结束后减至3万余人,其中红五军团第34师损失殆尽,红三军团第6师第18团也牺牲惨重。
广西兴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兴华向采访团讲述当年湘江边上的惨烈战况
"当时敌军的飞机不时盘旋俯冲,用机关枪对正在过江的红军进行扫射,湘江上遍布着红军官兵的尸体,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水。"陈兴华叹息道。
历史是有情的,它没有让红军三万多将士的血白流。谁会想到,当初只剩下三万多人的中央红军,最后绝地反击,惊天逆袭。
广西兴安县的湘江战役纪念馆
建国后,聂荣臻元帅等向国务院提议修建湘江战役烈士纪念碑园,以缅怀这场战役牺牲的红军官兵。湘江战役纪念碑园建成于1995年,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组成。
湘江战役烈士纪念碑园
说到湘江战役,就不得不提及湘江战役的三大阻击战之一的新圩阻击战。这场阻击战是为了阻止敌军围追堵截,保卫掩护中央红军顺利渡过湘江。新圩阻击战在红军渡过湘江、取得战役胜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圩阻击战:湘江战役中最惨烈的阻击战
新圩阻击战纪念馆
为掩护中央红军纵队渡过湘江,1934年11月26日,红三军团命令红五师星夜赶到新圩,阻击来自灌阳方向的桂军第十五军的两个师,第七军的一个团,以保证中央红军左翼的安全。当时的红五师师长李天佑正是在此指挥了湘江战役中最先打响、也是最惨烈的一次阻击战——新圩阻击战。
在这次阻击战中,红五师牺牲了一个师参谋长、一个团长,伤一个团长、两个团政委,营连级指挥员也剩下不多了,有的团一千多人伤亡五六百人,付出的代价很大,但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胜利地完成了堵击任务。
感动:守诺言 祖孙四代护军旗
“新圩阻击战结束后,有一个红军大腿受伤了,受伤后就慢慢地爬,爬到我们曾祖父的茅屋边。”当年搭救红军战士的黄合林老人的曾孙媳妇李清鸾已经年过半百,谈起家里四代保护红旗的故事,长辈们的经历在她脑海中依然清晰,她说,我曾祖父看到那个红军大腿受伤走不动了,就说你走不动了,就在我们这里休息一两天吧。那个红军战士也很感动,后来就一直在这里疗伤。
红军战士在黄家精心照料下,养好了伤,他要去追赶大部队了,临行前他把一面红旗郑重地交给了黄和林大爷,嘱咐他说:“千万要好好保管,革命胜利后,我会回来取的。”黄和林答应了他,在以后的日子里,黄家三代人用生命守护着这个承诺。后来国民党搜查红军和日本人入侵广西,三代人抛弃全部家当,背着装着红旗的小木箱逃进深山。
直到解放后,黄家人仍将木箱完好地保存着,天天盼着红军来取回红旗。直到1979年,79岁的黄荣青临终前又把红旗交给了孙子黄永富。
李清鸾向采访团展示收藏的红旗(复制版)
料理完爷爷的后事,黄永富的爱人李清鸾就将这面布满弹痕、小心保存了整整45年的红旗交给了灌阳县武装部,希望他们能找到那位留下红旗的红军。
现在,这面由祖孙四代保存的红旗,已经陈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里。为尊重黄家的意愿,广西区博物馆特意为黄家复制了这面红旗。
黄家保存的红军遗物中,不仅有红旗,还有三样东西——一个小本子,一个墨盒,还有一把剑。遗憾的是,因为搬家,或是为东藏西放等原因,红军留下来的小本子和墨盒现在已经遗失,但那把红军留下来的剑仍在家里收藏着,这把剑的刀柄上原来还套着木把,刀柄上端原来有个小小的五角星,因为存放太久已经被消磨掉了。
(责任编辑 何潜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