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隐私不该成八卦谈资
巴厘岛中国游客遇害案牵动人心。令人遗憾的是,近两天来,围绕案情的话题讨论明显跑偏:有网友称,找出了该情侣社交平台账号,并发布女方照片称为程某;依据账号动态IP地址信息及收藏帖等,有人在评论区留言或转发这些信息进行配文,推测当事人的职业情况、经济条件、相处状态、近期经历等;更有甚者,对凭空想象出的生活细节冷嘲热讽,大加调侃。
如果账号确为当事人所有,擅自将其中照片进行传播,已经涉嫌侵权。有网友说,他们已经是公众人物,这些信息也应该随之得到公布;还有人问,死者有什么隐私要保护?在法律面前,这两种说法都站不住脚。《民法典》 第994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也就是说,保护死者的个人信息有充足的法律条款支撑。而条款的背后,除了考虑维护死者权益的正当性,也旨在维护死者亲属的人格尊严和人身财产权益。更何况,在这起耸人听闻的案件中,两名死者显然是在非自愿的情况下成了公众人物。
根据账号内容发挥想象力,拼凑各种版本的人生际遇,还对着“凶案剧本”品评玩味,更是失去了最基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逝者亲属看到网上以逝去亲人为原型编造的荒诞情节,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目睹舆情波浪任意摆布而无计可施,岂不更加悲恸伤心?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对曝光行为的克制意识尤其应该成为人人具备的网络素养。在发布一张照片、一条消息、一段推测前,该先想一想即将到来的流量狂欢是否会给无辜者带去巨大的麻烦,甚至是无尽的痛楚。
罔顾死者隐私,捕风捉影,飞短流长,甚至取笑调侃,这是网络上频频上演的典型场面。对于两名惨死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即便不表示哀悼,也该回归到关注案情调查进展上来,而不是深挖隐私信息,肆意满足个别窥探欲。任何时候,受害者隐私都不该成为八卦谈资,命案更不应该成为攫取流量的跳板。
(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 张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