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努力探索创新型碳中和校园建设之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国家顺利达成“双碳”目标,需要高校贡献科教智慧和力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下简称地大)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建设高水平科创平台和培养碳中和人才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师生成为“双碳”的践行者。
建设“双碳”试点校园
住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介绍“高校是教育领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同时汇聚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是“双碳”创新的最佳场景。”。经地大科研团队测算,2017年中国教育系统的总碳排放高达2.46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5%。“高校应全面推进校园碳中和建设,构建绿色低碳的校园环境,率先实现大学碳中和。”
地大将低碳节能理念融入到校区建设之中,打造了集现代高科技及绿色环保为一体的未来城校区。一排排大楼顶部的一块块太阳能电池板整齐铺满屋顶,太阳能热水系统为宿舍楼、科教楼、体育馆等提供日常生活热水。图书馆的空调系统采用了地源热泵新技术,每年可节约电能12万度,仅此一项技术年减排60余吨。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经生态绿池循环处理后冲厕、绿化浇洒及道路冲洗,年节约水量15万立方米。2021年8月,未来城校区荣获“湖北省近零碳校园试点示范项目”和“武汉市碳中和先锋示范创建单位”称号。
“学校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率先制定了我国第一个高校碳中和规划项目。”规划编制负责人齐睿副教授介绍,2021年4月学校启动了“碳达峰、碳中和”规划编制,采取有效行动降低教学科研的生均能耗和碳排放,积极使用新能源,加速后勤和交通电气化改造,建设智慧能源管理和碳排放管理系统,率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地大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扎实推行物资循环使用,降本增效,为建设节约型“双碳”校园贡献力量。校园建设中,以“积极推动节约型校园建设,打造绿色生态体系”为目标,克服资产管理中“重购置轻处置、重使用轻保养、重占有轻管理”的问题,在确保安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对仍有使用价值的废旧物资延长使用年限,实现以最小的投入、最低的物资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
打造“双碳”科技高地
“只有科技不断发展,才能引领创新型碳中和校园腾飞。”高等研究院院长胡圣虹介绍,早在2008年,地大就开展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中储存能力的评估,目前学校在不同地质介质CO2封存理论研究方面、碳封存与资源协同开采技术方面也有很好研究基础。
在碳源碳汇智慧感知方面,学校自2010年起就开始聚焦长江流域的大气环境监测、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及其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开展研究。这得益于碳封存、碳源碳汇智慧感知等领域的深厚研究基础,地大长期深挖“双碳”领域,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项目及横向项目等近200项,建设与“双碳”相关的实验室10余个,其中包括自然资源部深部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
地大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发展院执行院长刘珩介绍,2021年5月学校组织召开长江经济带“碳达峰”和“碳中和”研讨交流会,并与武汉金龙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长江流域碳中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力争在5-10年内建设成为碳中和数据中心、技术中心、人才中心,打造武汉国际碳中和示范区。
以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2021年8月底,学校启动筹建“深部零碳能源资源技术创新中心”,主要围绕地热和锂矿资源的勘探开发,致力于CO2的高效开发,同步实现CO2封存和生态环境保护。地大积极以调查分析碳足迹、水足迹为基础,聚焦深部零碳能源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技术,构建“汇智、协同、共赢”的创新网络,研发生态治理和低碳经济相结合的碳中和新技术和新方法。
近期,学校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发展研究院,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应用基础研究,进行相关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及科普,建成全国“双碳”科技与创新拔尖人才的高地,助力我国中部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地大将致力于攻克转化碳中和及相关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为培育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双碳”行业领军企业贡献力量。”
培养“双碳”创新人才
“打造碳中和校园,培养碳中和人才迫在眉睫。高校环境育人是碳中和人才培养的最好模式。”地大不但积极组织科研力量攻克‘双碳’科技难题,而且注重将‘双碳’知识和理念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
“我是学习地质专业的,平时上课过程中老师会有意识地引导我们将地质学内容和环保、碳中和等相融合。”地球科学学院本科生任阔说,地大不仅会在各专业课堂上融入“双碳”知识,并且还会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双碳”知识。经济管理学院2018级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白瑾萱说:“我加入了学院的‘双碳’课题组,老师会带领我们从校园碳中和生活实验出发,测算碳排放强度、开发新能源产品。”
为打破专业设置的壁垒,探索智能+地球科学交叉学科方向,2021年未来技术学院应运而生。“地大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这是一个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手段进行碳中和领域相关研究的平台。”据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吴敏介绍,该学院在培养方案和科研教学上利用学科交叉融合,为培养创新型碳中和人才赋能。
邓凌昀是未来技术学院2班的学生,他介绍“在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不断升级的今天,能够就读于未来技术学院,使我能依托这一平台掌握新的地球科学研究智能化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自己捕捉碳中和议题的敏锐性和解决碳排放问题的技术能力。”
地大积极探索将实践育人和校园建设有机融合,教育引导学生将“双碳”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相结合。“地大注重开展碳中和科普教育,通过校园碳中和生活实验室等形式,鼓励师生参与校园碳中和建设。”李明晓是资源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她说:“学校会针对校园碳中和的实际难题构建跨学科师生团队,从立项设计到建设过程、资金和质量管理全过程育人。”
“我们平时会自发组织同学们进行一些与碳中和等主题相关的科学实验,节假日去社区等进行表演和展示,让全社会都知道减排的重要性。”喻蝶是地大地球科学俱乐部的负责人,这个社团已经第二次获得“全国百强学生社团”称号。
“暑假我和团队其他成员到长江流域,进行专业研究、科普宣讲、文化论坛,希望能以实际行动保护长江。”团委兼职副书记张馨月说,地大是“大学生长江大保护行动计划”的发起高校,每年都有万余名师生奔赴长江流域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用青春筑牢长江保护的高墙,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着青春力量。
(湖北电视台综合频道记者 万力源 通讯员 魏海勇 责任编辑 彭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