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以文字为人民公安画像
近日,著名公安作家武和平的长篇小说新作《铸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作品以38万字的篇幅描写了一对父子警察的两代传奇热血经历。年轻警察在父辈的点拨下,从与形形色色罪犯的较量中淬火磨砺,由青涩渐入成熟,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职业警官。与同类公安题材的小说相比,他所侦办的刑事案件奇特新颖、扣人心弦,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铸剑》描写的侦破对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犯罪人,而多是警察自己的同窗好友、手足兄弟和学生徒弟;不再是就案件写案件,而是通过案件写人性,以引起社会疗治的警醒;不只描写警察的机智神勇,更写出警察职业中的坎坷与挫折、失误与教训,从而全面立体展现警察历练的心路历程,浓墨重彩地凸显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主题,以崭新的表达方式书写人民警察的职业特点、内心世界和家国情怀。对此,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评价:“《铸剑》的作者是资深警官,在职业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侦破经验,具备了洞察世情人心的逻辑推理能力,这些推理和能力,使这部不是自传却有着个人丰富体验的小说具有了内在感人的力量与惩恶扬善的道德教化作用。”
一腔热忱书写警察故事
武和平,山东沂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犯罪学博士。现为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曾任开封市公安局局长、副市长,公安部宣传局副局长、报刊图书出版社党委书记兼社长、宣传局长,陕西省政法委副书记,中国公安大学政委,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宣传局长兼新闻发言人,北京侦探推理小说协会会长。
1992年,武和平任开封市公安局长期间,曾参与指挥破获时值6亿人民币的“9·18”特大馆藏文物被盗案,该案被国际刑警组织列为当年十大要案之一,并开具了红色通缉令,进行全球侦缉。在三十年前网络信息不发达、刑侦技术有限的条件下,武和平等人率领的专案队伍依靠上级得力指挥,各地公安机关鼎力支持,广泛深入发动群众,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抽丝剥茧、锐意攻坚,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科学确定侦查方向,足迹涉及二十余省七十多个县区,出动警力达两万人次,并将缜密的侦查艺术与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相结合,经过四个月境内外的艰苦鏖战,终将国宝全部追回,案犯无一漏网,专案队伍被荣记集体一等功,武和平也由此奉调公安部。
到京后,作为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被媒体评为“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化建设贡献人物”。同时,他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多年来笔耕不辍,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血案追踪》《掩盖》《污点》《预备警官》,一部报告文学《九一八大案备忘》,还有四部理论专著《打开天窗说亮话》《公开,才有力量》《大治安》《黑社会犯罪新论》。另外,他还曾主演过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八集电视连续剧《“9·18”大案纪实》,此剧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武和平既是行动者,又是书写者,还是思想者,他用充满正义的激情实践着光荣的警察梦,他集战士与诗人于一身,致力于讴歌英勇的警察故事。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评价他:“一个姓武的人偏偏喜欢文,一个和罪犯打交道的人偏偏叫和平,从古老的开封走出却被人认为是极具现代感的警察,这一系列的反差很协调地出现在他身上。”
谈到创作《铸剑》的初衷,武和平说:“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想为警察画张像,讲一讲在警营内司空见惯、在社会上鲜为人知的故事。聊一聊一个警察的出身和他的家庭变迁,谈一谈一个戴上大檐帽的文学青年是怎么由孱弱变得坚强,说一说一块铁矿石是如何投炉熔锻,经过高压高温、淬火成形、撞击敲打,磨砺成一把锋利之剑的。从而让读者走入警察的内心深处,近距离地了解这个神秘职业群体的真实生活样态。”
取材真实案件,熔铸英雄形象
《铸剑》以作者的个人经历为背景,融合了多年从警经验和现实感悟,将故事的发生地设定在古都梁州,“风从西来,大河奔涌”“塔铃悠悠,仿佛诉说着朝代更迭的千秋岁月”,这宏阔的景色、辽远的时空感一开篇就昭示了作品的非同凡响。
小说主人公鲁沂蒙在父辈的点拨下、在自己的勤奋努力下百炼成钢,从一个勤勤恳恳的户籍警成长为优秀的职业警察,直至成为公安局长,主持破获了一系列疑难大案,主人公的人生也由此开启了新的征程。
作者以案件推动情节发展,从街坊邻里的小偷小摸到乡间治乱,从抢劫杀人案件到反间特斗争,从坠机事件到惊天盗案,在主人公的成长叙事线上连缀了关键节点的各种人物,以点饰线,以线带面,写出了两代警察之间的传承,写出了一群警察的职场生涯,写出了一个时代的警察群像,也写出了中国社会变革大潮中人民警察所面临的巨大牺牲和挑战,以及他们所具有的忠诚信念、担当精神和英雄气概。
作为具有丰富经验的职业警察,作者通过大量精彩的细节、对话和思考,写出了人民警察的内心世界以及崇高的精神追求——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警之大者,护家国平安。中国警察热血铸剑、护卫社会平安的艰辛过程,也铸成了这一部警察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而提升了职业化写作的文学品质。
著名警察作家、电视剧《三叉戟》的原作者吕铮读完此书后,激动地写道:“武和平老师是公安文学的奠基人和先行者,更是我走上文学之路的伯乐与导师。无论是他早期创作的《血案疑踪》,还是近年来的《掩盖》《污点》《预备警官》等作品,都堪称公安文学经典。他的作品不局限于展现重特大案件的精彩和曲折,也不局限于揭秘警界生态和警察生活,而是用警察这个独特的视角作为切入点,重点聚焦于人物、人性、人心以及个体在大时代中的跌宕沉浮。作为公安文学的晚辈,我的写作深受他的影响,也得到他的提携、鼓励和帮助。他的新作《铸剑》是一部大气磅礴的公安史诗,写出了中国警察的忠诚、信仰、使命与担当,不仅还原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还大手笔地描摹出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警察形象,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历史价值,堪称是一部中国警察版的《人世间》。”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责任编辑 张奥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