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今天,从诗词中缅怀一代伟人

  2021-09-09 13:23:55
分享到:

今天是2021年9月9日

毛泽东同志逝世45周年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同时,毛泽东也是一位满腹才情的诗人,他的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尽管时代变迁,依然彰显光辉和魅力,是常读常新、常悟常新的传世经典。了解毛泽东诗词的创作背景,你一定会被再一次惊艳到!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晚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经过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写《沁园春·长沙》时的毛泽东时年33岁,当年,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向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毛泽东在诗中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是一首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是一首抒写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是毛泽东许多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首词。这首词题为“井冈山”,内容却不是描写山景,而是通过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第二次反“会剿”战斗的关键一仗——黄洋界保卫战,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

1928年7月,湘赣敌军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为打破敌人“会剿”,在敌前锋逼近永新时,毛泽东率31团在永新附近将敌人围困在永新县城30里内达25天之久。黄洋界,距当年红军总部机关的茨坪约25华里,是宁冈、永新、酃县进入井冈山腹地的必经通道。当年红军在井冈山设有五大哨口,分别控制了井冈山的五条道路,其中黄洋界哨口最关键。敌我力量虽如此悬殊,但井冈军民凭险抵抗,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恰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此时距离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有两年了。而此一阶段毛泽东过得并不舒心: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落选,丢掉了前委书记的职务,前委书记的职务由陈毅同志代替,他的游击战术被冠以“流寇主义”,被指会像黄巢和李自成一样难成大器,而他在会上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必须加强,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长制度的倾向”,遭到部下的反对;身染疟疾,缺乏科学的医治,并且在永定县苏家坡养病期间差一点儿被捕;红四军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他被担架抬到上杭县城继续养病,却没有恢复前委书记的职务。

同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创作了这首词。不仅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鲜明爽朗;也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豪迈乐观。整首词读过以后,毫无肃飒之气,只会受到无限鼓舞。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毛泽东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这首词虽写战争,却没有描写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场面,只写战地肃穆气氛,衬托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也显示了毛泽东面对长征中不可预知的困难,所具有的从容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中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面对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铿锵有力的“不怕”二字,下笔千钧,毛泽东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勇敢顽强,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也明显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不值一提。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眼前时,他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豪放之词。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毛泽东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人们从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共产党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4月20日,全面内战已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当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自然界四季变化,运行不息,使天地万物新陈代谢永不休止,这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而不断向前发展,不断的革命和改革,正是人类社会的正常规律。革命人民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正是行天下之“正道”,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1954年7月31日下午,北戴河西海海边狂风大作,面对呼啸翻腾的大海,毛泽东脱去外衣,扑进大海,一起一伏地向大海深处游去。上岸后毛泽东对警卫们说:“征服急难险恶,你强他就弱!大凡世界上凶恶的东西就是这样,你表现得怯懦,你就会遭到凌辱,世界上一切反动派看起来样子是可怕的,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次日,毛泽东纵笔挥毫,写下了这篇《浪淘沙·北戴河》。

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已有较大的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开始提出。毛泽东在1954年填的这首词,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对长江有着特殊的情感,1956年初夏,63岁的毛泽东首次在武汉横渡长江,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游泳》。

1956年,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毛泽东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泽东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泽东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随后写下了这首词,从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新中国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坚定信心。

此后的10年里,毛泽东多次在武汉畅游长江,达到了42次。

《七律二首·送瘟神》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了2000多年,对人民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1956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强调“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并且把消灭血吸虫病写进了《农业发展纲要40条》。同年,中共中央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派出大批医疗队到疫区进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疫区余江县人们与瘟神作战,并大力兴修水利,填平沟壑,根绝血吸虫的滋生地,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根绝了血吸虫病。

1958年6月30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的消息,1958年7月1日,便写下了了《七律二首·送瘟神 》。 在诗的前面,毛泽东作了一点说明:“读6月30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所谓欣然命笔,显示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时刻关心人民疾苦,更与人民同甘共苦。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960年,苏联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几百个协定和合同,停止供应重要设备。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对华经济封锁。苏联的严重措施,实际上断绝了中国从国外获取先进技术装备的正常渠道。与此同时,中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做准备,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好,但意志消沉,于是他再续一首与陆游的词风格不同的咏梅词,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65年春天,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之后,以70岁高龄重游井冈山,举目环视莽莽苍苍的井冈山,变成多姿多彩,生气勃勃“新颜”。三十八年,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经受血与火、生与死严峻的考验,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过去”、“弹指”看似轻松,却饱含着沉重的奉献和牺牲。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这里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毛泽东的思想和人格,还有他的诗词,已经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成为一个民族的意志、情感和文化的象征。

今天

我们一起缅怀伟人

(长江云综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人民网 央视网 网易号 责任编辑:杨雨薇)

责任编辑 杨雨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