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消费“水很深” 大学生消费贷款要擦亮眼
长江云报道(湖北之声记者何伶凌、通讯员李道君、侯庆)两天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一在校大学生因债务缠身无力偿还在山东青岛跳楼自杀;在湖北,某高校大二学生也曾因贷款买IPHONE,3万滚成70万,被迫躲回了老家……前几年被叫停的大学生信用卡,如今演变成分期消费贷款,重新走进大学校园。看似月供只有百来元的分期消费,其实“水很深”。
金丽是艺术学院的大一学生,一直想购买时下很火的“自拍神器”某品牌相机。咪贷网络平台上,“零抵押,零担保,零风险,不设首付,第一个月不用还款”的丰厚条件让她彻底动了心。按照协议,本金和服务费共分9期还清,每期偿还724元,偿还总金额高出市场价格500多元。金丽:“不想一次性向家里要这么大一笔钱,所以就来办了分期。”
如今大学生参与网贷的热情越来越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调查发现,在随机抽选的233名学生中,有37%的人因消费金额超过生活费上限,选择网贷的方式暂时缓解购买压力。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记者团团长吕满满:“用的最多的有三类,一是学生分期购物平台,满足大学生购物需求;二是单纯的P2P贷款平台,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三是阿里、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里面提供的信贷服务。”
先消费,后还钱,这些针对大学生的消费贷款产品看上去都挺美。但实际上,低门槛并非真的低,平台所称的身份证和学生证就可贷款背后,存在诸多隐性担保。在审核过程中,要求大学生提供家庭住址、父母联系电话、辅导员联系方式等信息,如果学生不能按期还款,平台会找其父母买单。
为此,不少高校专门开设了有关健康消费的公共选修课程。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教师毛莹建议,大学生在办分期贷款前,要仔细对比各家平台产品信息,在签订合同之前,重点看清利率和违约罚息的条款。他也提醒:“理性消费不要过度超前消费,特别是不能盲目攀比。一定要注意自己诚信信用的积累,信用如果不好的话,会影响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