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汤俭民:四十年稻作光阴 烈日下育种坚守

长江云新闻  2025-08-13 16:55:11
分享到:

在孝感市孝南区的稻田中,67岁的汤俭民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四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育种一线,成功培育出33个水稻新品种,推广面积高达2000余万亩。

他用一粒粒饱满的稻谷,书写着共产党员的初心答卷。

01

七月炎夏的孝感,稻田就像一个巨大的蒸笼,热浪滚滚。67岁的汤俭民已经在这片绿油油的稻丛中扎了近5个小时,草帽下的脸颊被晒得通红,汗珠顺着皱纹往下淌,一滴滴砸进泥土里。

“水稻它就在中午温度越高的时候开花,只有开花我们才能去改良它。” 汤俭民一边说,一边用弯曲的手指轻拨稻穗,动作熟练得像在抚摸老友。正午的阳光把稻叶晒得发烫,他的衬衫早已被汗水浸透,贴在背上勾勒出消瘦的轮廓,可他仿佛毫无察觉——这样的高温作业,在四十年里早已成了常态。

县级以下农技部门本没有育种科研任务,他却主动把自己“绑”在了田里。“我也是农村孩子,见过农民抱着瘪谷叹气的样子。” 汤俭民总说,“他们需要科技,渴望好品种,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是最好的舞台。” 于是,从青年到白头,每个开花的正午他都留给稻田,把回家吃中饭的时间,让给了杂交授粉的关键一瞬。

02

育种的路上,困难比稻穗上的谷粒还多。缺资金、缺设备、技术基础薄弱,汤俭民能依靠的,只有那个磨破了边的帆布背包——里面永远装着记录本和笔,像战士带着枪。

“一年要写8个本子,每个50多页,最多的有六七十个页码。” 他翻开一本封面卷边的记录本,上面正反两面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株高、穗长、抗病性……这些育种材料的农艺性状,一点都不能漏。”四十年下来,这样的记录本攒了300多本,摞起来像一座沉默的“数据长城”,每一页都浸着汗水的咸。

记者注意到,他翻本子的手指始终是弯曲的,像握着一颗无形的稻穗。“有一年手指受伤,医生让上夹板,可那样一两个月不能下水田。” 他说得云淡风轻,“我哪有时间等?就没管它,后来长成了畸形。”当被问起是否后悔,他摆摆手:“后悔啥?我的时间多宝贵。”

03

四十年的坚守,终究让稻穗结出了沉甸甸的硕果。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培育的两个地方特色品种,在全国农博会上捧回了银奖;新世纪以来,6项成果通过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认证,更让差点绝迹的孝感香稻重新染上金黄。

“普通稻卖一块二,汤专家的稻能卖到两块到两块二!”新铺镇徐山村的张水华算起账来笑得合不拢嘴,“他不光给好种子,技术上也讲得明明白白,有他在,我们种田心里踏实。” 如今,经他培育的品种推广面积超过2000万亩,稻香飘过的田野里,藏着无数农民的笑脸。

而67岁的汤俭民,依旧每天钻进试验田。他的目标很简单:让水稻更香一点,抗性更强一点,产量更稳一点。

在这片他守护了四十年的土地上,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正随着稻浪翻滚,生生不息。

(长江云新闻记者 艾思航 陈凯歌 编辑 桂亮 美编 王子煊 实习生 元绍)

责任编辑 桂亮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