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到底美在什么地方?

学点国学常识  2017-07-12 20:18:24
分享到:

西施

西施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汉的野史《越绝书》。吴国灭亡后,西施与范蠡隐居于五湖烟水之中。但古人似乎更欣赏“美的毁灭”这一模式。早在《墨子》一书中,便记载了西施被沉江的命运。

《墨子•亲士》篇说“西施之沉,其美也。”西施之所以被沉江,是因为她的美。至于西施是如何沉江的,《吴越春秋》则给了更为详细的记录:“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也就是说,西施是被越国人放入盛酒的皮囊中沉入江底的,约等于蛮俗中的“浸猪笼”。

西施的结局,表明了古人对“红颜祸水”的恐惧。其实对美的恐惧,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非凡和优秀的恐惧。西施除了貌美,其锐身赴难的高贵人格,为国捐“贞”的英雄精神,以及无所畏惧的仁者之勇,或许也是世人无法容纳的一个原因吧。

王昭君

《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记录说,呼韩邪单于来汉朝觐见,汉元帝命宫中候补宫女陪伴。呼韩邪单于看上了昭君,昭君“顾影徘徊,悚动左右”。后来呼韩邪单于去世,新单于即位。新单于要按照匈奴习俗娶母亲昭君为妻,昭君只好顺从。

东汉文学家蔡邕的《琴操》一书则给出了一个悲剧性的版本:昭君入匈奴后,并不受呼韩邪单于的宠爱,昭君只能满腔悲愤诉诸琵琶,“分明怨恨曲中论”。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的亲生儿子做了新单于。新单于要娶母亲昭君为妻,昭君无法接受这一乱伦之举,于是饮药自杀。应该说,《琴操》里的记录更符合国人对于昭君的期待和想象。当然,这也说明了政治斗争的无情、传统女性的悲惨。如果说昭君出塞之际也有一丝慰藉,那就是以一己微弱之力,换得了胡汉之和平。

貂蝉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中,貂蝉是唯一一位无史料记载仅存在于小说戏剧中的人物。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貂蝉最后的露面只在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中,吕布败亡之前,貂蝉劝诫吕布“将军与妾作主,勿轻身自出”。此后便如“貂蝉已随清风去”一般,再无下落。但民间却有不少传说,继续那一套“红颜祸水”的演义。

比如昆曲《关公月下斩貂婵》中,吕布在白门楼被斩后,妻子貂蝉被张飞转送给关羽,但关羽拒绝接受这位被玷污过的女子,并害怕祸水降临到身上,于是夜里传唤貂蝉入帐,拔剑斩貂蝉于灯下。

应该说,关羽在历史上的伟大形象,完全被这个故事“黑”了。他既然惧怕祸水,自己不染指便好,又何必向一个弱女子挥剑?而且关羽忘记了貂蝉的献身和牺牲,忘记了貂蝉在诛杀董卓行动中的伟大贡献,只盯住了红颜一点便大开杀戒,未免太冷酷了。

杨贵妃

杨贵妃的故事比其他几位美人显得更加荡气回肠。按照“红颜祸水”的惯性思想,人们更乐意认为是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沉溺导致了“安史之乱”和大唐中衰。其实,造成“安史之乱”的,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从隋代中期开始,“兵农合一”的府兵制逐渐瓦解,对兵源的需要使得唐王朝开始实行“募兵制”,即招募临时雇佣军以充兵源。

募兵制的好处是暂时保证了兵源,但坏处是无法保证军人的忠诚。如果说“兵农合一”的府兵制中,亦兵亦农的身份使得士兵守土有责,寸土必争,那么募兵制中的兵丁仅仅是为了糊口,一旦有更大的利益,便饱即扬去,有奶即娘。而安禄山、史思明恰恰就是凭借募兵制混入大唐军队中的粟特族流氓,因为有了对契丹、奚族的军功而步步高升。

作为边陲藩镇的安禄山、史思明,在做大做强之后,唐王朝赍盗以粮的蛮族雇佣兵便成了叛乱的主要力量。总之,安史之乱不是杨贵妃造成的,甚至不是玄宗造成的,而是募兵制的不完善造成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出逃,在逃至马嵬驿时,禁军主管陈玄礼及其手下士兵哗变,以杨氏兄妹误国为名,要求玄宗诛杀杨国忠并赐死杨贵妃。一代美人,最终在众意的压迫下香消玉殒。历史学者黄永年认为,导演了马嵬兵变的幕后主使乃是宦官高力士。加微信 aaxzzb 星座占卜师

高力士因与杨国忠历来不合,故借此机会除去杨国忠,顺便杀死杨贵妃,而禁军主管陈玄礼只是高力士拉拢和控制的势力。也就是说,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的呼声,仅仅是政治倾轧中的噪音,不具备多少民意基础。相反,在生死之际,杨贵妃为君王摆脱困局而慷慨赴死,反而体现了顾全大局的胸襟。

来源: 学点国学常识

(责任编辑 吴松)

责任编辑 吴松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