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宜昌获得第一个农产品地理标志 “兴山石蛙”蹦出大名堂

三峡晚报  2017-04-12 17:56:41
分享到:

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品牌已成为国家、地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国家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以其不可替代的区域唯一性和专属性,被誉为土特产走向世界的 “通行证”。

三峡晚报经济地理两个整版报道

据了解,“兴山石蛙”去年通过省、市专家组现场评审、品质鉴定,于2017年1月正式获得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宜昌市今年获得的第一个农产品地理标志。

这是继“兴山脐橙”、“兴山锦橙”、“昭君眉豆”、“兴山白茶”四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以后,兴山县又一个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品。

三峡晚报《三峡经济地理》专刊

1

小蝌蚪成长记

3月31日,经过了一个冬天的蛰伏,小蝌蚪“素素”钻出安乐小窝,甩了甩尾巴,扭了扭腰肢,长长地打了一个哈欠。

突然她看到池子边有三四双眼睛盯着她看,怪不好意思地,“你们是谁呀?惊扰我的美梦了。”

咦,这不是杨伯伯吗?“杨伯伯!杨伯伯!”“素素”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水里游来游去,两只圆圆的小眼睛骨碌骨碌地转着,“杨伯伯是不是又给我们送好吃的来了?我们现在可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今年春节刚过,国家农业部评审结果下来,“兴山石蛙”成为我市第25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它也是我市今年第一个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品。小蝌蚪“素素”现在愈发显得娇贵了,“三年后,我可就身价不菲了!”

农业部门划定的“兴山石蛙”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水月寺、高桥、榛子、黄粮四个乡镇,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东经110°25′—111°06′,北纬31°04′—31°34′。涵盖范围东至水月寺镇的界岭,南至水月寺镇的高岚卧佛山,西至高桥乡的贺家坪,北至榛子乡的菱角山。

四海八荒内,椴树垭的家最舒适

给大家介绍下,我的名字叫“素素”,但这不是我的真名。我们真正的学名叫“棘胸蛙”,兴山本土人都管我们叫“蚌蚌”,难听死了。民间通俗都喊我们“石蛙”,因“蝌蚪食石藻,成蛙栖石穴”而得名。

杨伯伯,全名杨祖海,是兴山石蛙产业协会的负责人。感谢他,对我们石蛙家族一路的陪伴和照顾。

虽然我是个刚出生的小蝌蚪,但论起家族祖辈们,那可多了去了,可一直追溯到1700年前。最早见诸《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析秭归北部置兴山县,上贡纻、葛、茶、蜜、石蛙。

我们的祖先之所以选择在兴山安家,因为这里属秦岭大巴山体系,总地势为东西北三面高,南面低,由南向北逐渐升高。东北部群山重叠,西北部山高坡陡,沟深谷幽。

而我们理想的栖居地正是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涧溪流中,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加上这里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充沛清澈的溪河水系,为我们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

我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了上千年都相安无事,直到后来人类大肆捕食我们,蛙族人口急剧减少。关键时刻,杨伯伯来了,救助我们于危难之际。

杨伯伯在水月寺椴树垭村为我们建造了新家,收留了我的爷爷和奶奶,然后我有了爸爸妈妈,再然后,我出生了。

我出生的地方在孵化池,越过长长的冬天后,今春我破膜而出,在水池里好好洗了个澡。刚出生的我,不能进食,依靠孵黄囊营养,当孵黄被消耗之后,便开始觅食。此时,我的消化功能不够强大,但发育迅速,需要更多食物。杨伯伯对我照顾可好啦,用奶粉冲牛奶给我喝,还怕我缺少维生素,用玉米面、鱼粉裹着打碎的青菜藻类,用火煮成糊汁喂我。

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舒适,杨伯伯把我们所有的房间都设计成“三室一厅”,有水面、陆地、石穴、食台,池底还种有水草,供我们嬉闹玩耍。还从溪沟里接根管子,引入山泉水呈滴水状流入池子,与池底的排水孔流量相近,使池水保持不高不低的流动状态。

血统很高贵,三年后可上九重天

吃得好,睡得好,身体也长得快。再过几十天,我的身体也将发生变化,跟哥哥姐姐一样,慢慢长出前后肢,其后,尾部慢慢被吸收。此时,我由完全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单靠植物米糊和水里的微生物已满足不了我的食欲,杨伯伯开始喂我吃幼小的黄粉虫。别小看这些黄粉虫,它们可都是活的,是杨伯伯专门为我们饲养的活体饵料,死虫子我可不吃。

待我长到扣子大小的时候,我就要搬家了,到幼蛙池去居住。在那里,我会遇到更多同龄的小伙伴。此时我们的捕食和运动器官还不发达,为了保护我们的安全,杨伯伯在池顶加设网盖,全方位无死角地防止天敌的侵袭。

说起天敌,真是可恶。我的长辈们都曾遭到过蛇、老鼠、水鸟的毒手,杨伯伯也是伤心欲绝。唉,谁叫我们生来高贵,永远是别人嘴里争抢的菜呢。

过了今年夏天,我的个头会越长越大,食量也会越来越大。但进入十一月至次年三四月,我们都会蛰伏起来冬眠,不吃不动,双眼紧闭,对外界没有反应,主要靠体内储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的新陈代谢。到了次年惊蛰时节,我们再出来活动。

明年此时,我又要搬家了,搬到成蛙池居住。在那里,居住条件更高级,蛙池上方栽植有藤木植物,营造出一种天然的遮阴环境。蛙池旁边种有花花草草,还安有诱虫灯,杨伯伯知道我们昼伏夜出,晚上把灯一开,引来昆虫到处飞,我们正好美美消个夜。

还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哦,我们身体这么棒,是因为杨伯伯经常挖土里的活蚯蚓给我们吃,黄粉虫、活蚯蚓,那可是大补啊。

到了第三年,我的体重能长到150克左右,四肢粗壮,肌肉发达。经农业部专家检测,我们体内蛋白质含量达17.3%,氨基酸含量14.46%,脂肪只有0.31%,营养价值极高。而此时,150元一斤的身价也让我飘上了九重天,享受尊贵的“百蛙之王”的美誉。

石蛙的营养价值

石蛙是我国传统食谱中营养成份和药用保健价值最高的食用蛙类,富含高蛋白、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本草纲目》中提出石蛙“治小儿痨瘦、疳疾最良”;《中国药用动物志》载“石蛙有滋阴强壮,清凉解毒,补阴亏,驱痨瘦,化疮毒和兼补病后虚弱诸功效,其蝌蚪能乌发,卵子有明目之功效”

据中科院权威部门化验结果显示,石蛙体内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高,谷氨酸含量达11.9%。现代科学研究还发现,石蛙皮、肉中含有能使离体子宫收缩的缓激肽。

可见,石蛙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价值是其它动物所不能替代的,必将为人们不断认识与青睐。

2

捕捉石蛙的苦乐岁月

杨祖海正在查看蛙池里冬眠的石蛙

55岁的杨祖海老家在兴山县水月寺镇椴树垭村,从小就是个捕捉石蛙的高手,12岁时跟着祖父学习捕捉石蛙,14岁开始独立进山抓石蛙,从那天起,祖父就要求他自己学会观察石蛙的所有习性,直到22岁结束捕捉石蛙。

杨祖海称,小时候对石蛙的喜欢,不仅仅是因为石蛙味道鲜美,而是喜欢抓到石蛙时心中油然升起的成就感,“石蛙在蛙类里是最为敏锐警觉的,只要有一点异常,就迅速从溪涧中的石头上、草丛中跃入溪流或者深潭中隐匿,背上的花纹与灯光透过溪流波动投射的水纹相似,因此很容易骗过人的眼睛。”

石蛙的习性是白天潜伏,夜晚出来捕食。石蛙栖息的洞穴为岩洞和土洞,不深,伸进一手臂未探及洞底常有。春风后,晴天回暖之夜,夜幕一降临,石蛙就会出洞口,把头探出水面,俗称“吐鼻”,接近午夜时,水温下降,石蛙回到洞穴内。

清明节后,石蛙会离开洞穴到水边,或者是跳上水边的岩石上捕食;立夏后,石蛙基本在溪涧的岩石、石壁上,离开洞穴大概有数米之遥;小暑之后,石蛙离开洞穴更远,甚至距离溪涧数百米的岩石草丛中捕食乘凉。

为什么天气炎热了,石蛙会离开溪涧更远呢?通过多年捕捉石蛙的经验,杨祖海认为这和石蛙的天敌——蛇的活动习性有关。因为小暑节气之后,天气炎热,蛇类喜欢到溪涧旁边乘凉,石蛙为了避开与天敌碰头的机会,所以远离溪涧,直到凌晨时石蛙才回溪涧水边。

当然,不是所有的石蛙在小暑后都远离溪涧,也有些在溪涧旁边的岩石、石壁上栖息活动,而这时候,除了人类会捕捉它,还有蛇也伺机捕食,因此在发现石蛙的同时,附近一般也会发现蛇。因而常有人说,“石蛙是蛇养的鸡,所以石蛙旁边都有蛇在护着”。

杨祖海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祖父带着他和另外三人一起夜间去抓石蛙,到天亮归来,居然有数十斤之多,并抓获蕲蛇三条,创下当地捕捉石蛙数量之最。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祖父无意中发现石蛙的双目对光线反光发出红色亮点之后,一改以前村人燃烧松明照明捕捉石蛙的方式。

祖父把手电筒前段做成矿灯式戴在前额,通过集束的灯光找寻石蛙双目反射回来的红色亮点来发现石蛙,这不仅方便找寻石蛙,还减少了以往每次需背负50斤松明备用燃料的重量,使行动更便捷。

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从灯光反射回来的红色亮点大小,可以判断石蛙的大小。而亮点偏于红色的是公石蛙,亮点偏淡一些的是母石蛙。如果是正面看石蛙的双目亮点距离,距离大的是比较大的石蛙,距离小的是比较小的。而距离比较小,且亮点幽冷时,就要注意那可能是毒蛇双眼反射的亮点。

杨祖海说,那时候捕捉石蛙是迫于残酷的生存危机,而捕捉石蛙的过程也是相当艰辛危险。不但要通宵熬夜,还要身手敏捷,反应迅速,更是胆量勇气的考验。如果没有锐利的眼睛,没有轻巧便捷的身手,则可能空手而回。如果没有胆量,又哪敢在月黑风高的深山老林里,面对悬崖峭壁、毒蛇野兽以及神鬼传说……

3

对话兴山石蛙养殖第一人:

“一池幼蛙成老鼠美餐,我心疼了好几天”

在蛙池里,杨祖海发现有的小蝌蚪已长出四肢,发育成幼蛙。  

Q

在农村,养猪养鸡的人很多,你为什么选择养石蛙?这是否跟你小时候捕捉石蛙的经历有关?

A

杨祖海:兴山山涧沟壑众多,群峰壁立,洞穴密布,是石蛙生息的天赐宝地,尤以水月寺、高桥、黄粮、榛子四个乡镇的种群居多。

因为石蛙味美价高,有“百蛙之王”的美称,诱引人们长期放肆捕食,导致野生石蛙资源几乎绝迹。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后,人类捕食野生石蛙的行为得以遏制,山涧溪沟又现野生石蛙群体栖居。于是在2010年,我突然萌生了人工养殖石蛙的创业念头,一是它作为新兴特种养殖,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好,二也是为了抢救保护兴山石蛙的珍稀物种。

Q

记者:石蛙驯养在当地是一个陌生的课题,你当初是如何做到的?

A

杨祖海:石蛙人工繁殖对我来说,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资料和成功样本供我参考。

我当初在水月寺镇椴树垭村徐家河小水电厂房后面建了四个小蛙池作试验,获准捕捉野生石蛙原种进行人工驯养。我根据小时候深入石蛙栖居地了解到的生长活动规律,依照仿生态原理,把蛙池建得近似于野生石蛙栖居的自然环境。历经两年的摸索尝试,没想到试验成功了,石蛙顺利产卵并孵化出小蝌蚪。

Q

记者:试验成功后,你又做了哪些工作?

A

杨祖海:石蛙繁育成功后,我很兴奋,觉得可以把石蛙养殖产业做大。然而乐极生悲,蛙苗长成幼蛙后,防护措施没做好,都逃走了。

于是我重新选址,在离水电厂上游不远处,找了一块空地,投资30多万元建起标准化的石蛙繁育养殖基地。2012年又成立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还办理了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和经营利用许可证。

Q

记者:石蛙养殖过程中,是否一帆风顺?遭遇过挫折没?

A

杨祖海:养殖石蛙除了要掌握它的生活习性和饵料投放外,重点要做好防护工作。因为石蛙肉嫩鲜美,有很多天敌,比如蛇、鼠、水鸟等。

 2013年,山里的大老鼠窜进幼蛙池,吃掉一池幼蛙,第二天我发现惨状,心疼了好几天。待心情平复后,又重新找种蛙繁育产卵。还有一次,在围墙处发现一只被撞死的猫头鹰,它是在俯冲抓蛙时,一头撞到墙上一命呜呼。除了天敌伤害,还发生过一次意外,那是在安装诱虫灯时,夜里电线落到水里漏电,电死了一池蛙苗。

Q

记者:你辛辛苦苦繁育养殖的石蛙,市场价值如何?你对石蛙的未来有什么打算?

A

杨祖海:我现在的石蛙养殖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池子里剩下的尚在冬眠的成品蛙数量不是很多。去年,有宜昌和武汉的客商打电话要货,每斤价格150元左右,江浙那边卖价甚至高达200元以上。有老板要跟我签合同长期供货,但我没有这么多石蛙给他。

今年,我们又成功申报通过了“兴山石蛙”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未来我们要运用好“兴山石蛙”这块金字招牌,结合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用优质产品增加市场有效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我希望有更多的农户和老板加入到我们合作社来,做大做强兴山石蛙特色产业。

(三峡晚报记者 廖嘉 责任编辑 张智美子)

责任编辑 张智美子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