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大国小村|边疆有我,请祖国放心!龙乃村守边又致富,幸福感拉满

长江云新闻  2025-11-28 16:48:05
分享到:

大国之基在乡土,振兴之路见小村。2025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由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农民日报社、哔哩哔哩联合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沙广播电视台、长城新媒体等40余家广播电台打造的系列融媒报道《大国小村》,用42个村落的鲜活故事,立体呈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图景。

当佤族孩子的歌声在清晨的山间响起,

云南沧源龙乃村新的一天开始了。

红顶白墙的佤族特色民居层层叠叠,

村广场上,

一座被鲜花环绕的回归纪念碑静静伫立

这里是1960年《中缅边境条约》签署后

划归中国的土地,

也被称为共和国“最年轻的村庄”之一。

“20多年前,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全家人能吃饱穿暖、身体健康。谁想得到,现在反倒要为减肥发愁。”

56岁的侨眷赵爱军是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全国劳动模范,见证了村子从贫困走向富裕的全过程。

走进龙乃村

宽阔整洁的道路连通着县城与田间

红顶白墙的佤族特色民居

掩映在瓜果飘香和密林绿色之中

瓦蓝的天空下

广场上高高耸立、鲜花簇拥的红色回归纪念碑

十分显眼

这里生活着

佤族、傣族、布朗族等多个民族

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发展的图景里

茶农们忙碌采摘秋茶的身影

和村里的车水马龙交织成曲

变化始于近年来

兴边富民工程、佤山幸福工程等系列政策

为龙乃村注入发展活力

2019年4月,沧源县成功脱贫

随着边境幸福村建设的推进

龙乃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

得到全面提升

▲云南沧源龙乃村村史馆

▲云南沧源龙乃村胞波亭

沧源县是云南普洱茶的重要产区,村里跟着全县的步伐推进生态修复、发展绿色农业,鼓励种植经济林果和林下作物,成为带动群众稳就业、促增收的绿色引擎。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龙乃村实施“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探索“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全力推动“林、茶、果、牛、菜”及蜜蜂养殖等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文旅、农旅、边旅”结合赋能乡村旅游新模式,形成多元互补、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

2024年,龙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74万元,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超2万元,比2000年增长近四倍,成功转身为全市边境幸福村的示范样板。

▲寄宿在村民肖美英家的缅甸学生

位于边境线旁的绿茵场是村民最爱的地方,球场通过政府项目建成,村民自发筹资。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广场上载歌载舞、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当五人制足球场灯光亮起,“撒然!撒然!”的佤语加油声不绝于耳,白天劳作的村民变身球员驰骋绿茵,男女老少围坐助威。以足球为契机,龙乃村开启了更精彩的精神生活,踢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无论生活如何变迁,龙乃村人始终铭记着他们最重要的使命。龙乃村村委会离国境线仅200米,古榕树下的“胞波亭”静静矗立,见证着“一碑之隔,两个国家;一步之间,皆是家园”的特殊地缘。

龙乃村把“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写入村规民约,明确“守边固边靠大家,人人要爱边,户户要守边”。作为领头雁,赵爱军每周都要走一遍崎岖陡峭的巡边路,至今已坚持巡边20多年,行程7000多公里。

村里还充分运用“边”的优势,创新“党员+网格员”制度, 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边境物防设施建设,用好用活边境界碑、边防哨所等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龙乃村村委会副主任 赵军:“产业发展了,收入提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更加坚定了我们坚守边关的信心和决心。”

从戍边到共富,从贫瘠到丰饶,

龙乃村用数十年的坚守与奋斗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

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和美守望之歌

当佤山的晨曦再次照亮这片土地

这个边境小村

将继续在振兴之路上坚定前行

守护着家园

也守护着国家的每一寸疆土

责任编辑 徐珊珊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