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阳新:田垄农机“大合唱” 冬闲田变“希望田”
11月27日,黄石市阳新县荆头山管理区的田垄间热火朝天。随着最后一片太湖糯稻完成收割,秸秆回收打捆机、装载机、叉车、农用车、旋耕机等农机设备轮番上阵,引擎轰鸣交织成丰收与耕耘的“田园交响曲”。种植户们抢抓晴好天气,全力推进小麦播种工作,让昔日冬闲田摇身变为孕育希望的“增收田”。

“今年糯稻收成一般,得趁着墒情正好赶紧播种小麦,可不能让田地‘闲着’。”阳新县农业科技园区荆头山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平一边指挥农机作业,一边介绍。他脚下的田地里,刚收割完的糯稻秸秆被打捆机整齐打包,装载机迅速将秸秆捆转运至农用车,旋耕机紧随其后深耕翻土,肥沃的泥土翻涌着阵阵清香,为小麦播种做好充分准备。

在田间作业现场,各类农机各司其职、高效协作,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农机“大合唱”。秸秆回收打捆机如同“田垄梳理师”,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将散落的秸秆“吃进”机身,经过压缩、捆扎,一个个紧实的秸秆捆随即成型,既解决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的问题,又能作为饲料或有机肥实现资源化利用。装载机和叉车配合默契,像“搬运工”般将秸秆捆快速装载到农用车上,运往指定回收点。旋耕机则化身“土地深耕者”,凭借强劲的动力将板结的土地深耕细作,破碎土块、平整田面,为小麦种子提供疏松肥沃的生长环境。

“以前收完水稻,秸秆处理是个难题,翻耕土地也全靠人力,又累又慢。现在有了这些‘铁帮手’,从秸秆回收、土地翻耕到播种施肥,全程机械化作业,不仅省工省力,还能抢出农时,让冬闲田不闲置。”陈平算了一笔账,过去人工处理一亩地的秸秆和翻耕需要3到4天时间,现在农机作业一天就能完成几十亩,效率提升了30倍以上,而且机械化播种的小麦出苗齐、长势好,为来年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据荆头山管理区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为全力推进冬闲田开发利用,管理区早谋划、早部署,提前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制定种植计划,同时积极协调农机合作社,调配各类农机设备100余台(套),满足农户秸秆回收、土地翻耕、播种施肥等多样化需求。此外,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农机中队还开展农机操作技能培训,帮助农户熟练掌握农机使用技巧,确保农机作业安全高效。
“我们通过‘农机+农技’双轮驱动,一方面推广秸秆资源化利用、机械化深耕、精准播种等先进农业技术,另一方面优化农机作业服务,打通农业生产‘最后一公里’。”陈平表示,今年,合作社计划完成7000余亩冬闲田的翻耕和小麦播种工作,预计来年小麦亩产可达800斤以上,将为农户每亩增加收入1000元左右。
特约记者:张丕兴 通讯员:邢国仁
一审:高薇
二审:张贵华
三审:朱兰青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