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孝感孝昌:金色稻浪卷起产业链 “太子米”变身“富民米”

长江云新闻  2025-11-27 20:53:22
分享到:

亩产800斤、收购价稳超2元,亩均收益比普通水稻高出200多元——在孝感市孝昌县邹岗镇,万亩太子稻迎来丰收。如今,邹岗镇政府依托太子稻核心产区优势,从太子稻育种、种植到加工、销售,积极构建一条完整的现代化产业链,让这一千年稻种焕发新生,成为富民强镇的金色支柱。

初冬的孝昌县邹岗镇,万亩太子稻迎来丰收。记者在牛迹山下看到,风过处,稻浪如潮,联合收割机列队正穿行于金色波涛中。牛迹村种植大户王文进站在田埂上,正嗓音洪亮地指挥机手作业。

“平均6分钟就能收完一亩地。”他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两天格外忙碌,要抢晴天收割稻子。

这位2004年从外地返乡的“新农人”,与太子稻的缘分,始于守护老品种的初心。“太子稻是邹岗镇牛迹山一带的土品种,含锌量高,口感好,自己从小吃它长大,有责任种好它,传下去。”王文进边说边摩挲着一把稻穗,眼中闪烁着期待。

早年种植太子稻时,王文进也犯过难。王文进说:“老品种抗倒伏能力差,一遇阴雨天气就‘趴窝’,一年收成全泡汤,谁敢大面积种?”转机来自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华中农业大学水稻团队通过改良基因,既保留太子稻的独特品质,又赋予它抗倒伏的“硬本领”。

依托改良后的太子稻,王文进迅速扩大太子稻种植面积,成立孝昌县香禾园农机专业合作社,拖拉机、插秧机、无人机等十几台农机一应俱全。农机加持下,他不仅能高效打理自家稻田,还帮村里其他散户提供农事服务。

记者采访时,正巧碰到村民魏玉莲上门求助。她家水稻已经成熟,却因农忙找不到收割机而发愁。得知情况后,王文进马上协调好了收割机,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魏玉莲感慨道:“5亩多稻子,机器只要一个多小时就能收割完,可算解决了大问题。”

望着满载稻谷的运粮车,王文进满眼欣喜。他预估,今年种植的580亩太子稻,每亩产量可达700多斤,总产量可达40多万斤。他通过与米业公司合作打通销售渠道,因此,种植更有信心了。

在邹岗镇群爱村,“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付鹏程同样沉浸在丰收的忙碌与喜悦中。作为邹岗镇有名的太子稻种植大户,付鹏程流转、服务太子稻种植面积高达万亩。这几天,他合作社的几千亩太子稻正在同步收割,预计平均亩产达800斤左右。付鹏程笑着说:“以前人工收割靠‘人海战术’,现在机器一响,不仅劳动强度降了,稻谷损耗也少了,品质更有保障。”

稻谷收割后,会直接送入合作社的烘干厂,经过两次去杂、低温烘干,牢牢锁住米香与营养,最终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付鹏程还给记者算起了“丰收账”:“今年太子稻的产量是800斤左右,收购价保底是两元,每亩应该在1600元往上走。而普通的晚稻大约每亩产出1408元,这样一对比,太子稻要高于普通晚稻200元左右,优势比较明显。”

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化经营,从“看天吃饭”到机械化护航,付鹏程的创业路,是邹岗镇太子稻产业升级的缩影。他坦言,过去一直单一卖大米,而忽略了太子米的文化底蕴和宣传。现在全镇开通了线上直播,打造太子米展厅,提升品牌形象,扩展市场,因此,他对太子米产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眼下,孝昌县5万亩太子稻正迎来集中收割期。为解决太子稻加工销售难题,完善太子稻产业链,邹岗镇政府新建了华锌现代农业产业园,拥有5000平米烘干车间、6000平米加工车间,烘干设备、大米加工设备均已调试安装完毕,确保全镇太子稻颗粒归仓。孝昌县邹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雷介绍说,邹岗镇正深化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攻关种源技术;加快建设加工仓储中心和农耕文化展厅;深度开发富锌系列产品;开通线上直播,拓展销售渠道,全力擦亮“孝昌太子米”这块金字招牌。

记   者 | 胡   玲

通讯员 | 王   虹 吴雅妮

编   辑 | 王   芳 朱紫琴(实习生)

编   审 | 陈   雯

监   制 | 赵业勤

责任编辑 严泉泉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