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士精神 建时代新功 |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舜平:为长江鱼建DNA库的人
近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名单,湖北11人当选。今天的《学院士精神 建时代新功》,走近中国科学院院士何舜平,看他四十载与鱼为伴,让我国鱼类多样性研究领跑世界的故事。
从河里取一瓶水,就能知道河里有什么鱼?这个听起来有些科幻的场景,正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里变成现实。这就是何舜平院士团队眼下正在忙着的一件大事——建成首个全长江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和万种鱼基因组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何舜平:生物在水里游动的时候,它的DNA就会融入水里,再跟我们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比较,我们不但知道这水里边有什么鱼,我们还知道这些鱼吃什么东西,知道它得了什么病。
这种革命性的检测工具,已经在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降低决策成本的同时,还能增强举措的及时性、针对性。这背后,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环,就是要搞清楚每种鱼类的DNA,而这也是何舜平院士四十年来,一直在坚持的事业。略显黝黑的皮肤,正是他常年奔波在野外,采集样本留下的印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何舜平:以前做研究就是背着装有福尔马林瓶子的白铁皮箱子,然后就到野外,要么从渔民手里收购,要么就是自己撒网。制作标本是第一步,这个过程比较难受,以前也没有空调,也没冷冻,我们就把它抬到防空洞里面去。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后 王成:一出去就几个月,带回来各种标本,味道也很难闻,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很能感染人的。
在许多人看来,搞鱼类分类学,是冷板凳,可何舜平一干就是40年来。他的足迹到过5200米的青藏高原,参与编纂的《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的编纂,成为了青藏高原鱼类分类的权威典籍;也下过万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揭示了生命在深海极端环境中的适应机制,被《科学》期刊评价为“改写教科书级的突破”。现在,他正在完善的长江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已覆盖238种鱼类,包含2830条条形码序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何舜平:做科学就是要坐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不要被那些荣誉,不要被那些成果,不要被那些鲜花去诱惑,一辈子办成一件事。
采访中何院士告诉我们,他的坚持,既有对专业的热爱,也有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他要把这份坚持继续传承下去,而且要在传承中创新。现在,他一面亲力亲为指导学生,一面和学生们一起,利用人工智能优化传统模式,加速科研进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何舜平:我觉得国家需求是最大的目标,从采集样本,然后手工目识分类,再到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物种识别过程,整个分类学它也是在不停的与时俱进,继续深入、继续参与国际竞争,往前沿奋进。
(长江云新闻记者 汪佳睿 谭思为)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