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士精神 建时代新功 | 以“科技三命”精神 勇攀科创高峰
11位新晋两院院士,使得湖北院士人数总数达到93位,位居全国前列。在这背后,是湖北多年来深耕科技创新土壤、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结果。面向“十五五”,院士们将带领团队继续创造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加大转化落地应用,为湖北支点建设汇聚磅礴的创新力量。
执着,是11位新晋院士共同特点,他们中,有人坚守四十年做创新完成了中国动物志,有人耐住寂寞在雪域高原和边疆潜心做研发。这份坚持的背后,是他们把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视创新创造如生命、抓创新发展像拼命的湖北“科技三命”精神作为支撑,潜心研究来勇攀科创高峰。
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 姜卫平:湖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北斗产业的发展,将北斗产业列为特部型发展五大优势产业之一,我非常有幸参与了这个伟大的历程,持续开展了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理论和重大技术创新,率先将北斗的定位精度提升至1毫米级。
中国科学院院士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刘正猷:科研之路从非独行,人才传承更是根本。刚回到母校的时候,我组建了一个仅有3个人的声学研究团队,目前团队已发展成为声学人工结构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的团队之一,在《科学》《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200多篇论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际声学学会“布里渊奖”。
荣耀的背后,既有院士们勇攀高峰的拼搏,也有湖北阳光雨露的支撑。从体系上看,湖北打造的“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61020”科技创新成果体系和“71020”高校学科创新体系先后落地实施,更有重点突破产业急需的尖刀工程,为院士们构建了从研发到转化的广阔舞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医学院学术院长 赵书红:要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我30多年来始终围绕生猪种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自主创建全国产化猪基因组选种选配技术体系,显著提升种猪改良速度,实现我省生猪种业从“自主可控”向“创新引领”战略升级。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中国铁建首席专家 肖明清:我们从湖北出发持续攻艰克难,承担了全国近50%的水下隧道设计,解决了特长高铁隧道修建和隧道群防灾疏散的难题,打造了集约化利用过江通道资源和城市地下空间的典范。
面向“十五五”,湖北提出要加快构建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对于院士们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期待。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 唐辉明:在我们湖北省建成一系列的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平台、地质灾害的全国实验室、国家的野外科学观测站,为我们的理论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何舜平:湖北是一个千湖之省,水域广阔,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我们将以科技创新让湖北的水域更健康,让湖北能养出更多高质量、可持续的优质水产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刘泉声:我将继续坚守“扎根荆楚 、服务湖北”的初心,围绕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战略定位,面向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让科研成果更好更快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尹周平:我们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在学校成立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科创实验班,希望培养一大批勇立创业潮头的青年人才,支持其推动科研成果在湖北加速落地转化。
(长江云新闻记者 徐嵬毅 吴宝洪 汪佳睿 余旭东)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