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跨界拓荒 孝昌新农人带2000农户筑“致富田”

长江云新闻  2025-11-24 18:28:20
分享到:

在孝感市孝昌县邹岗镇,一片片一度“无人问津”的丘陵荒地,与一位深耕通信行业多年的企业家碰撞出乡村振兴的火花。2023年,返乡创业的杨仙华以订单农业为突破口,创新引入全程机械化作业,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一地四收”生态种植模式,不仅让近2万亩荒地焕发生机,更辐射带动10多个村庄、2000多户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

初冬的孝感市孝昌县邹岗镇的丘陵地上,一片金黄色的玉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几台大型收割机正缓缓行驶,身后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秸秆。仰山村村民王晓云捧着刚采摘的甜玉米,笑着说:“这片荒地被老杨盘活了,今年玉米大丰收,大伙儿日子也跟玉米一样甜到心。”

人群中,一位身穿夹克的中年男子,看着饱满的玉米棒子,眼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就是王晓云口中说的老杨——孝昌县邹岗镇兴峰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仙华。他自豪地告诉记者,今年种植的700多亩甜玉米,糖度高达17°。

杨仙华是孝昌县邹岗镇联合村人,18岁时,他怀揣400元钱外出打工,凭着一股敢闯敢干的拼搏劲儿,在安徽亳州通信行业干出了一番事业。事业有成后,每次归乡,看到成片的荒地荒坡,杨仙华心里总不是滋味。

2023年,在孝感市农业农村局招商引资政策的吸引下,杨仙华毅然返乡。与一般种植大户不同,他没有盲目跟风当地种植太子稻的传统,而是做出了一个让当地人不解的决定——专挑那些“没人要”的丘陵岗地,发展耐旱高效的功能性经济作物。杨仙华说:“这些被村民视为废地的荒山荒坡,在我眼中蕴含着无限可能。”

记者在联合村基地看到,这片1800亩的试验田里,中药材白芨、花生、玉米和高粱错落有致。杨仙华介绍说:“药材、粮食各种了一大部分,其中,药材种了600多亩,还种了一些玉米、花生。这样搭配种植,既能保证种植规模,丰富品类,还可以抵御市场风险。”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杨仙华大胆引入全程机械化操作,成为邹岗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深知,农业机械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套种技术是杨仙华提高土地产出的又一法宝。他创新采用“一地四收”模式:3月种玉米,4月种花生,玉米收完后再种一季玉米,同时套种黄豆。如此精细的时间与空间利用,使土地增产达30%,原来亩产1000元的地块现在能产生1300元的效益。

在仰山村的高粱地里,沉甸甸的高粱穗压弯了高粱秆子,这里是孝昌县最大的高粱种植地。“我做事情喜欢倒推流程,首先要有订单,我才敢种。没有订单,庄稼收获了,卖给谁呢?”杨仙华告诉记者,之前种的红缨子高粱和糯高粱已销售一空,即将收获的是再生高粱,均采取订单农业模式,收割烘干后,直接运到四川。

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杨仙华的农业版图也在不断扩大,成为邹岗镇最大的农业种植户。从最初的1800亩,到如今涉及仰山村、周前村、白树园村等十几个村子,流转土地面积跃升到近2万亩,更带动2000多户村民共同就业。在杨仙华手中,这些曾经的荒山荒地变成了良田沃土,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仰山村村委会副主任陈新安感慨道,村里900多亩荒地全都披上绿装,村民们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幸福村70岁的陈元清笑着说,自从跟着杨仙华种高粱,价格卖到2元一斤,每亩能挣2000多元。

“做农业不容易,收入低、成本高,还得保持稳定发展。但我既然选择了,就会坚持下去,要把它做成一个长久的事业。”杨仙华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

如今,杨仙华的田园画卷还在蓬勃铺展——中药材种植面积近3000亩,高粱种植面积今年已达6000亩,明年还计划扩大到8000亩至1万亩,玉米、太子稻等作物的种植也在有序推进。眺望远方,他目光笃定:“农业是场马拉松,我们既要低头种好地,更要抬头看准时代的跑道。” 在这条跑道上,杨仙华用智慧唤醒沉睡的丘陵,用订单连接广阔的市场,更用一颗赤子之心,让故乡的土地和乡亲的日子,都真正“甜到了心”。


记   者 | 胡   玲

通讯员 | 王   虹  吴雅妮

编   辑 | 娄嘉欣

编   审 | 陈   青

监   制 | 肖   鹏

责任编辑 潘念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