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一碗热干面的千里乡愁,被武汉轻工大“保鲜”了

云上临空港  2025-11-24 17:30:37
分享到:

烫煮、沥水、浇上浓香芝麻酱——一碗热干面,承载着武汉最鲜活的市井气息。其灵魂不仅在酱料,更在于那口爽滑嫩弹的鲜面。然而,鲜湿面保质期短,“一口新鲜”成了异乡游子的挂念。

如今,这一舌尖上的遗憾正迎来转机。武汉轻工大学与老字号“蔡林记”展开了“产学研”的“双向奔赴”,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了保鲜瓶颈,未来,无论身在何方,游子们都能尝到那份地道的武汉风味。

在武汉轻工大学大宗粮油精深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生们专注地操作电子天平,精确称量样品。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科技成果转换中心主任王学东正在指导研一的新生学习制面工艺,耐心讲解每个环节的技术要点。“标准要严格,条件要周全。”他轻声叮嘱,“我们评估和检测的,是关乎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王学东教授团队正在进行科研攻关。

“酒香也怕巷子深。”王学东坦言,2016年,团队便深耕热干面绿色保鲜技术,但高校科研常面临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停留在论文和专利阶段,无法走向市场,服务大众。

转机在2022年出现。

热干面保质期从3天延长至5至7天,成功吸引了老字号“蔡林记”的关注,也成为打开蔡林记“保鲜锁”的那把关键钥匙。双方共建联合研发平台,确保了从技术研发到生产线应用的无缝衔接,让高校的“深巷好酒”飘香市场。

轻工大付阳博士带领学生们正在进行实操研究。

“在学校的技术支持下,我们将能够在保鲜技术上实现突破。这不仅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安心之选。”武汉蔡林记商贸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晓介绍,目前门店销售的鲜面仅仅满足堂食需求,而要进入电商与商超渠道,必须面对物流周转带来的保质期挑战。“与武汉轻工大学的合作,正是破解这一瓶颈的关键。”

除了将热干面的保质期延长,团队还聚焦“低GI食品技术攻关”等控糖主食领域,未来,团队还将为蔡林记开发降糖、富硒等功能型热干面产品,助推蔡林记走出湖北、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我们的贝果产品已经卖到了全国13000家门店。”武汉播鲜生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文迪说。这位清华博士在2024年将企业落地东西湖,正式投产。而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与武汉轻工大学的深度协同。

轻工大学生正在进行实验研究。

作为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王学东不仅身兼湖北省粮食行业协会热干面产业分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的职务,同时也是安琪酵母、克明面业、麻辣王子等十余家知名企业的技术服务专家。他在米面谷物食品的“三低”技术开发、预制食品品质提升等方面造诣深厚,恰好与吴文迪的创业需求高度“对口”。

东西湖是全国知名的食品加工业强区,而坐落于此的武汉轻工大学,则是国内食品大健康专业领域的领军高校之一,致力于当好行业科技“孵化器”和企业发展“助推器”。面对落户东西湖创业的吴文迪主动上门“拜师学艺”时,王学东教授团队也作出了“倾囊相授”的回应,校企“双向奔赴”有效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为进一步系统推进产学研融合,今年上半年,学校专门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与创新创业学院,构建“企业出题、学校解题、联合破题、市场验题”的全链条协同机制,通过对接企业需求与科研资源,实现从技术攻关到市场转化的高效贯通。

截至目前,学校第三季度已签订横向技术服务与咨询类合同461项。此前,学校更联合米、面、油、酱、糕点等16家省内外食品企业,开展联名签约并发布统一标识,共同聚焦保鲜、保质与营养健康等关键领域开展技术攻坚。

从服务一家企业到赋能一个集群,武汉轻工大学正逐步构建起支撑湖北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公共平台,推动更多“楚味”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今年,学校还将全力构建“轻工优选”行业品牌集群,将“武汉轻工大学”6个字刻在知名产品上、摆在老百姓的餐桌上,融入现代化高品质生活中,写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

报道支持 - 武汉轻工大学 常青花园社管办

文 - 徐卉婷

图 - 晏君

通讯员 - 李玲玲 刘桂松

一审 - 李冬

二审 - 陈亦希

三审 - 邱敏

责任编辑 李雪婷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