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势大武汉 雄心向未来

长江武汉段水清岸美、景色旖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编者按
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把握世情、国情、省情,描绘了湖北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十四五”时期,17市州各展其能、各显其长,共同画出湖北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此次全会聚焦推动加快建成支点取得决定性进展,进一步对17市州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功能定位、职责使命、应有作为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征途没有止境,需要坚定前行。今起,本报推出“奋进建支点·市州进行时”系列报道,聚焦17市州在支点建设中的发展亮点、行进足迹,展现湖北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实干担当。
在中国,能称得上“大”的城市只有两个,一个是大上海,一个是大武汉。
从近代史上“略如纽约、伦敦之大”的风华绝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脊梁,大武汉历来是中国“重镇”。
武汉之大,大在功能、大在规模、大在格局、大在底蕴。
“十四五”期间,武汉浴火重生、奋跃而上,稳稳站上GDP两万亿元台阶。今年7月,武汉向全球投资者发出邀约:欢迎来汉投资,相约2030年,一起迈向3万亿元。
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区域金融中心!这座城市的功能、规模、格局、底蕴,在发展的强劲脉动中,有了新内涵,展现新特征。
流年驰隙,江河新颜,爬过一道道坡、越过一道道坎,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车轮,正因时而动,循势而往。
武汉之大,大在功能
这个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正在成为培育“根技术”的沃土,滋养出从“苗木”到“乔木”枝繁叶茂的产业生态

2025九峰山论坛暨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博览会,九峰山实验室展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在比利时与武汉之间,一束看不见的光,正被一枚仅有指甲盖大小的芯片精准捕捉。
去年底以来,依托九峰山实验室的加工和检测设备,比利时视铂科技与实验室联合开发下一代微型多光谱芯片。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合作。2023年才投用的九峰山实验室,目前已建成全球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科研和中试平台。
以它为圆心,从碳化硅到氮化镓,从芯片设计到系统测试,百亿级项目接连落地,50余家上下游企业聚集,3万多名半导体人才扎根,甚至吸引了比利时、美国、奥地利的企业发来“加群申请”。
曾几何时,武汉虽坐拥百万大学生,却一度出现“孔雀东南飞”的局面。彼时,东南沿海有完整的产业配套,独特的“世界工厂”模式吸附了大量要素资源。
九峰山实验室的成功,原因有二。
一是掌握着不可替代的“根技术”。除自然资源之外,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是“长腿”的,哪里有合适的土壤,就流向哪里。而“根技术”以旺盛的生命力、突出的竞争力,持续为整个技术树提供滋养,影响着人才、技术、资本的理性流向。
二是创新驱动地位的上升。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进,以模仿、追随为表征的发展模式逐渐式微,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眼下,正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的最好时机!”不久前,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盛阅春提出,落实省委部署,以“一城三廊一带”为载体,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五谷丰登”为抓手,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创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滨江数创大走廊,环大学创新发展带,这是武汉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资源最密集的热土,一项项“根技术”在这里破土而出。
“四不像”机构武创院,灵活的机制如同催化剂。3年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蛋白质工程之父”艾伦·费尔斯特等1000多名高端人才加入武创院“朋友圈”,孵化31家专业研究所、57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江城实验室悄然改写着国产集成电路的命运。“不仅要‘钱变纸’,更要‘纸变钱’。”实验室主任杨道虹介绍,这里已建成国内领先的12英寸中试平台,建设中的先进封装二期中试平台及产业基地,有望引领全球半导体新风向。
长江存储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与武汉大学共建博士后工作站,推动光谷建设千亿存储器产业创新街区,打造世界存储之都。
科技硬实力提升城市“大”功能。越来越多的“根技术”,滋养出郁郁苍苍的产业生态,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势见效,带动中部、辐射全国、链接全球。
“十四五”期间,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8000多家增长到16000多家,每万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71家,居全国主要城市首位。
一座城市的创造力,自此也被系统性地重新激活。枝繁叶茂,凤自来栖。武汉每年留下大学生逾30万人,连续多年实现人才净流入。
投资武汉就是投资未来。鸿蒙、东软等“科创大脑”竞相落子,采埃孚、德勤等世界500强纷纷追投,“二期”“三期”现象蔚然成风。
武汉之大,大在规模
一度靠大建设快速进位的这座超大城市,正在开启一场深刻的自我进化,通过改革增发展内涵、提城市品质

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游人如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11月中旬,硚口区皮子街。脚手架林立,工人们忙碌穿梭。
这里曾是南洋1916烟厂、康成酒厂的老厂房。法式、苏式建筑静立多年。今年4月,一场焕新之旅开启。央企、区属国企、民企联手投资3亿元改造,街区居民还筹集70多万元加装电梯。
年底,这里将变身文创工坊与潮流街区,历史痕迹被保留,功能被激活,红砖墙内上演“点石成金”。
过去,城市竞争往往围绕地盘大小、人口多寡来展开。武汉地理面积8500多平方公里,约等于4个东京、5个伦敦、11个纽约、80个巴黎,城市规模堪称“超大”。
现在,中国的城镇化率已提高到67%,特别是随着人口增速降低、老龄化加剧,“摊大饼”式扩张难有可持续性。一度在大建设中实现争先进位的大武汉,新动能从何而来?
答案,就藏在一条条老街、一栋栋老厂房的更新蝶变里。
位于武昌区的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龙门吊诉说着它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过往,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中部基地在内的80余家金融机构在此聚集,工业遗产成了金融高地。
拥有70年历史的武汉冶金设备制造厂,经武钢集团与洪山区联手,正打造成“武钢云谷·606”工业风园区。懂车帝、攀岩馆、露营装备中心等40家企业入驻。每到周末,园区咖啡馆“一座难求”。
长江二桥江岸区桥头,闲置近20年的国宾酒店被改造成高端康养综合体,引进湖北文旅集团运营。今年10月正式开业前,一期项目100多个床位已被预订一空。“沉睡”资产精准切入银发经济蓝海,瞬间盘活。
相对城市扩张,城市更新必须破解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等深层难题:钱从哪来?人到哪里去?手续怎么办?
武汉的答案坚定有力:改革。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市民参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让存量空间产生最大效益。
从“百年里份”延庆里焕新启幕,到汉正街新安九如片区的“留根铸魂”,再到汉阳武汉卷烟厂的综合转型,武汉正以小而美的精细化手术,让新一轮城市更新的“魔法”,在三镇各个角落发生。
在这里,政府的角色是办好“围墙外”的事,优化环境。市场则高效办好“围墙内”的事,专业运营。
“没想到住了几十年的老街,还能这么热闹洋气!”汉口老租界延庆里改造后,老街坊张崇振对“网红打卡地”有了实感,“里份进口的爬山虎,我小时候就有,现在墙面换新了,还把它移回来了,每天蛮多人在这儿拍照。”
今年10月,武汉市出台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首批确定80个片区,因地制宜复合利用。与此同步,《武汉市城市更新条例》已纳入市级立法计划,把改革成果制度化,为全国同类城市探路。
以一流城市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兴办一流企业,以一流企业造就更为一流城市。向“内”生长的武汉,已然开启一场深刻的自我进化。
武汉之大,大在格局
三镇鼎立的地理骨架,已融入九城抱团协同的新天地,在串珠成链、结线成网中迈向世界级都市圈

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两江四岸,三镇鼎立,武汉自古便是一副大开大合的格局。
大城发展,格局决定结局。今日的武汉,眼界远不止于三镇。它的辐射力,正沿着交通动脉和产业链条,向八个兄弟城市敞开臂弯。
最近几周,“1+8”武汉都市圈互动频繁。“老大哥”武汉主动串门,共同谋划重点项目,把产业同链、科技同兴等“五同”规划,一脚一脚踩实。
事实上,经过十多年融合,九兄弟早已血脉相连。
向东看,黄冈打出“光谷第九园”招牌,直接对接武汉光谷的八大园区,专为华星光电、京东方等显示巨头“喂料”。黄石未来科技城,与设在武汉的离岸科创中心深度绑定,引来锐科激光等“根企业”生产基地。
向南看,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今年前10个月,国际货运航班已破万架次。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向东延伸,为它注入源源不断的货流。咸宁近3年承接武汉产业转移项目110个,大健康、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风生水起。
西北方的孝感,承接武汉产业转移,涌现出“隐形冠军”华工高理、欧洲“充电宝”楚能新能源。就连看似较远的潜江、天门、仙桃,也深度嵌入圈内。潜江有长飞光纤,天门有汉派服装城,湖北非织造布创新中心落户仙桃。
从强省会虹吸到大城市外溢,从近在咫尺的竞争者到亲密合伙人,全国区域发展的角力,已进入城市群和都市圈时代,而武汉之“大”有了新的注脚。
这座超大城市,现在不仅仅追求自身产业之完备,而是思考如何与兄弟城市功能互补、网络协同。因为,抱团协同,续航力越来越强;格局大了,路自然越走越宽。
2024年,武汉都市圈九市GDP突破3.6万亿元,占湖北全省六成,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比重提升至29%。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观察,武汉和鄂州就像一个城市,“光谷高新大道,延伸到鄂州还叫高新大道,完全连成一片”。
鄂州再往东,花湖国际机场又把黄冈、黄石连成一体,未来有望形成一个像苏州到上海这样的连片走廊。
在同城化发展过程中,武汉用宝贵的空间资源发展成千亿级“显示面板之都”,鄂州则专注为其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在短短数年聚集起90多家半导体企业。
秦尊文说,对于已经拥有强大核心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的区域,推动其向城市群模式转型是解决“大城市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今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列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这是一盘更大的棋。未来,九城协同发展的武汉都市圈,不仅会成为人口超过3000万、总量突破4万亿的世界级都市圈,还将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擎起中国经济“第五极”。
武汉之大,大在底蕴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遇上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新业绩

武汉模态跃迁科技有限公司初创团队人均年龄不到25岁,硕博士占比超85%。图为公司团队在项目路演中合影。(受访者供图)
“要像水杉一样扎破天。”5年前的一个凌晨,武汉模态跃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00后”常元和刷到师兄雷军的访谈视频,内心“燃爆”,发誓要开创一家伟大的公司。
模态跃迁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过25岁,2023年公司成立后,不断向上“跃迁”。今年11月,其核心产品“鼎慧通”完成首发,为业界带来“AI+工程咨询”新方案。
后浪少年勇往直前,青春的面庞上写满追求极致的专注。一个地方的发展面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精神面貌。
武汉历来领风气之先。1861年汉口开埠通商,成为全国重要的外贸口岸。以汉阳造、江汉轮为标志,中国近代工业发轫于此。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武字头”企业挺起工业脊梁,而改革开放之初,汉正街又成为对内搞活样本。
回望百年间,无论是产业还是民生,三镇的变迁与转型,仍植根于这座江湖之城的血脉肌理,处处浸透人间烟火,又闪耀着敢为人先的勇毅。
“现在正是创业的好时代,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大模型技术如同上涨的潮水,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不被淹没的航空母舰。”常元和带领着一群“00后”奔向未来。
不仅是年轻人,80岁企业家冯裕才的雄心也让人热血沸腾。
“三次生死抉择,全靠核心技术杀出血路!”2024年登陆科创板的达梦数据创始人冯裕才,在资本寒冬推行全员持股,开源冲击坚持“自造轮子”,上市前夕顶住质疑……40年不改初心,达梦数据成为全球第二家掌握数据库共享集群技术的企业。
同样以岁月丈量创新的,还有“稻米造血”的拓荒者杨代常。
20年甘坐冷板凳,他创办禾元生物,从稻米中提取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将天方夜谭变为现实。目前,这款全球首创“黄金救命药”已用于临床注射,效果良好。年产100万瓶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产线正在加紧生产,将大幅降低肝硬化等患者的用药费用。
科学家、企业家站上全球之巅,向“无人区”挺进;政府工作人员俯身当好“店小二”,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小米智能家电工厂投产以来,供应链企业纷纷要求就近落户,光谷智能制造园常务副主任吴迎春马不停蹄带客商踏勘。
“我们的目标是‘双千亿’,小米大家电及供应链板块破千亿,米家生态链板块破千亿!”吴迎春既雄心勃勃又专业细致,他拿出精心撰写的《小米配套产业链需求分析报告》,推荐钣金、注塑类企业落户毗邻的鄂州葛店开发区。
“这是我第4次到访武汉,这里的发展速度依然令人惊叹!”东湖论坛上,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本杰明·李斯特教授说,“与德国人常有的谨慎不同,武汉人坚信‘我们能改变世界’,这种积极向上的能量让我产生强烈共鸣。”
“当前,武汉正迎来加快发展的黄金期。”盛阅春表示,将大力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涵养“四气”,以干促上、迎难而上,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胸怀“小干部干大事业”的豪气、鼓足“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勇气、坚定“在表扬声中干工作”的志气、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气——
今日大武汉,风樯动,起宏图!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