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风采丨范晓霞:“硬核”创新填补行业空白
广州地铁隧道人防和防淹门启闭装置、嘉鱼长江大桥架桥机,一件件轻则20吨,重则千余吨的重工设备的主设计师,是一位秀气雅致的女性,全国劳动模范,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晓霞。
在位于咸宁市咸安区巨宁大道的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范晓霞正拿着游标卡尺,抽检下线产品。这位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的“钢铁玫瑰”,已在机械研发一线坚守20多年,用30多项专利的“硬核”创新,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并填补国内多项行业空白。2003年,三六重工成立时,时年26岁的范晓霞成为第一批技术员。为了钻研业务,试验台前,她总是抱着图纸蹲到深夜,扛着20斤重的检测仪器,在车间里来回穿梭,打造过硬的本领。2005年,公司接下广州地铁集团的订单,需要研发地铁防淹门专用电动葫芦,她带领团队从“不被认可”走到行业标杆。
全国劳动模范、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范晓霞: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改革始终坚持一个“敢”字,敢于迎难而上。我作为民营企业技术负责人,深知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唯有独立自主,才能自立自强。
2012年的武汉大雪,成了范晓霞记忆里最深刻的“勋章”。那年,世界500强企业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抛来“硬骨头”订单:要求产品在停电时能将16吨重物提升至20米高空,这相当于把10辆小汽车举到7层楼顶。当时国内产品只能做到手动下降,68家同行的样品在巴西项目现场全部报废。越是难题越要上,范晓霞带着技术团队扎进车间,三个月里,办公室的灯没在凌晨两点前熄灭过,光图纸就改了47版,最终拿下了订单。
全国劳动模范、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范晓霞:20年的人生路、改革路、创新路是艰辛的,也是幸福的,尽管岁月改变了容颜,但不变的是初心。
在最关键的淋水爬坡模拟试验阶段,范晓霞坚持把危险留给自己,总是冲在最前面观察情况、调试设备……研制出来的产品成功替代进口产品,一举填补行业空白,每年为公司增加2000多万元收入。对技术的较真,藏在她的工作细节里。
全国劳动模范、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范晓霞:往后我将继续当好改革先行兵,不负时代,不辱使命,努力为湖北科技发展,贡献更多智力支持、创新支持。
(长江云新闻记者 管根稳 咸宁台 宁浩德 蔡静 通讯员 黎甜)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