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咸宁 | 通山柑橘的“突围”之路
通山柑橘的“突围”之路
初冬时节,咸宁通山富水湖畔的2万亩柑橘迎来了丰收。下面,就跟随记者一起去品尝这份甜蜜,看看通山柑橘如何在逆境中“突围”。

眼下,正是柑橘采摘期。在富水湖北岸,慈口村二组种植户邓昌善的果园内,采摘游客络绎不绝。虽说只有8亩柑橘,每亩近万元的收益。

咸宁通山县慈口乡慈口村二组种植户 邓昌善:别人一块五(每斤),我这三块,人家还是愿意来我这里买。
邓昌善是种植柑橘的“老把式”,除了橘林的日常管护,品种适时更新,是他制胜的法宝。

咸宁通山县慈口乡慈口村二组种植户 邓昌善:(柑橘)基本上十年二十年翻新一次,直接按照消费者的要求来(种橘子),他是怎么想的,我们就要做到什么样的标准。
富水湖水面达8万余亩,是湖北重要的柑橘产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政府的号召下,老百姓开始种植,两岸山地逐渐形成延绵十公里的“柑橘带”。柑橘一度成为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树体老化,导致果品下降,橘农们不得不面对价格低迷甚至滞销的残酷现实,种植面积也从两万亩降至1.5万亩。

咸宁通山县慈口乡慈口村党支部书记 朱容建:以物换物的都是两斤橘子兑一斤稻谷,两斤橘子兑一斤黄豆,这样兑出去的,不卖钱的。(卖不掉只能)放在家里储存的,一担担地挑到外面卖,卖不了,过年以后就是倒掉了,烂掉了。
如何破局?政府和橘农都在努力。比如,慈口村二组的种植户在不断优化果品质量的同时,还吸引游客体验采摘,价格远远高于周边村组,并且深受欢迎。

咸宁通山县慈口乡慈口村党支部书记 朱容建:品种它有多元化,它有柑橘、有橙子;第二个主抓品质,一个口感,搞采摘一个时间长,品牌打出去了,客户的认可度比较高。以这个湾子为示范点,逐渐带动包括我们慈口村9个组。
此外,政府也在积极行动。2022年以来,当地引入了龙头企业,通过“复壮改造”“嫁接换种”等措施,大力推进柑橘品改。同时,县里还配套奖补政策:橙橘园高位嫁接换种每亩补800元,老园重栽补1000元,引进精深加工企业按投资额10%奖励,最高100万元。

咸宁通山县慈口乡副乡长 韩剑枫:挂果之后他(龙头企业)保底的收购价在3块钱(每斤),好的可以收地头可以收到5块(每斤)。全乡截止到目前,已经改良了的面积大概有将近3000亩。
十公里外,大畈镇这家采摘园内,800亩柑、桔、橙、柚等压弯枝条。基地与省农科院果茶所进行产学研技术合作,引进了红美人杂柑、葡萄柚、红心柚等优质新品种。历经十来年栽培,如今,在园内采摘售价就高于超市,而且供不应求。

购买市民 方先生:贵是贵了点,但是这个东西比较甜,真的像那果冻一样的,也没有打什么保鲜这个药,吃起来很放心。

基地工作人员 罗兴贵:最高的时候,我们一天现金可以卖到2万多元。
如今,该基地年产值近千万,也在积极谋划柑橘向品牌化、高端化发展。

湖北合兴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志远:自己也在建立运营团队,通过抖音线上推广。加大我们品牌营销的力度。下一步我们分类以后,是不同的等级在不同价位,对于我们下步进入大市场做准备。

咸宁市蔬菜(农特产品)供应链信息平台运营商 张民:通山大量都是高山,都是水,这种形态其实反而适合做高端品牌,做小而美的品牌,我们在中间经过一些品牌的孵化,溢价卖向全国市场,从而来倒逼产业升级。
黄荆口水库工程:让40万通山人早日喝上优质水
通山县地处幕阜山北麓,水资源分布不均。眼下,正值兴修水利的黄金期,黄荆口水库工程建设者全力以赴,提前完成预定目标。

在省级重点项目——黄荆口水库工程施工现场,近百名建设者与机械协同作战,日浇筑混凝土1500方,使坝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节生长。

黄荆口水库工程项目建设管理部法人代表 王文绍:大坝建设高度达到了27.5米,距设计坝高79米还有50来米。
该工程距通山县城41公里,坝型为碾压砼重力坝,总库容416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供水为主,兼有防洪、灌溉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工程混凝土总浇筑量有40万立方米,为确保质量,分为12个坝段浇筑,由此产生11道分缝,分缝中设置的止水铜片是防渗漏的关键。

黄荆口水库工程技术负责人 彭顺富:如果止水铜片弄不好,一定会渗水的。这一块我们花了心思也比较多,常规我们这个止水铜片是抽检的,但是我们现场焊接的止水铜片我们是全检,现在每一个焊接接头都是全数检测的,保证它不漏,我们才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此外,由于近期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给施工带来多重风险。

黄荆口水库工程项目建设管理部法人代表 王文绍:给它盖被子要保温,这就是防抗冻的一个举措,大坝混凝土施工中,通过配合比调整,通过外加剂的加入,都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多管齐下来保证(质量)。
据悉,该工程总投资9.28亿元。届时,不仅为通山县城及周边乡镇提供优质的生活水源,而且还能满足下游5.8万亩农田灌溉和防洪要求。

黄荆口水库工程项目建设管理部法人代表 王文绍:按照我们当前的施工进度,如果一切顺利的话,2026年底大坝基本建成,2027年汛前就基本完工了。
从加码投资到产业集聚 解码通山政企“双向奔赴”
咸宁通山地处幕阜山深处,正加速融入“武汉都市圈”和“光谷科创大走廊”的发展版图。为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机遇,通山县围绕电子信息产业三年倍增目标,实施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今年以来,重大项目签约不断。一个山区县,为何能吸引电子信息企业扎堆落户?答案藏在政企“双向奔赴”的合力中。
11月4日,通山县举行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活动。此次签约的四个项目精准聚焦柔性线路板、液晶模组等产业链关键环节,预计投产后五年内累计产值可达77.9亿元,而这也是通山县今年持续推进产业集聚取得的又一硕果。

湖北巅峰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峰:觉得我们通山的办事效率,还有保姆式的服务,第一时间帮我们解决,今天能解决的事情绝不拖到第二天。
一流的营商环境,不仅吸引企业落户,更激发了“以商引商”的连锁效应。湖北巅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峰是通山人,在外打拼十多年,项目去年11月签约,今年4月正式投产。闪电速度的背后,正是通山县“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生动缩影。为保障项目进度,通山县制定“项目进度表”,建立“专班服务群”,提供全时段、全过程的“保姆式”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征地、用水、用电等问题。这份“家乡速度”让王峰信心倍增——一期投产仅一个月,他就追加5亿元投资建设二期,并主动担当“招商大使”,成功牵线引进旭峰、顶峰、信捷等12家电子信息企业。

湖北巅峰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峰:第一个我们是一个上下游的关系,第二个由我们作为终端来投资的话,我们配套也是一方面,把我们通山的营商环境,也向各企业家介绍完以后,他们也(来考察)感受到领导的热情,可以在这里做强做大,所以也跟随来到通山这里发展。
筑巢引凤,需有良枝可栖。去年以来,通山县通过“腾笼换鸟”盘活原科奥工业园,高标准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已成功引进鑫元电子、锐丰达科技等15个重点项目,产业版图覆盖电子线路板、触控显示屏、无人机等领域。眼下,占地1988亩的新电子信息产业园正加速建设,目前5栋厂房和1栋展示中心主体已完工。预计2026年元旦前全部厂房主体建成。尽管园区尚未完全建成,但已先满员,10余家企业签约等待“拎包入驻”。

通山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 张帆:目前整个孵化园是10栋厂房,今年年底都能够完工,其中4家企业已经签约,正在进行装修,还有其它几家企业已经谈好了,厂房都已经一抢而空了。
为延长做强产业链,通山县还通过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等形式,不断提升本地产业链配套能力。今年以来,新签约落地电子信息类项目15个,计划总投资超140亿元。预计到年底,通山县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将增至23个,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咸宁通山县副县长 张敏:我们坚持“服务就是生产力”理念,构建了全周期、全要素的保障体系。树立“万事有解”思维,推行“项目秘书全生命周期服务”,从项目对接、签约、建设到投产全程跟踪,做到“有求必应 无事不扰”。预计到 2027 年,全县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将突破30亿元,实现三年倍增目标,形成完整的“研发-制造-服务”产业链条,让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通山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实现“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的跨越发展。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先华 章珩 阴志维
通山台 唐尚伟 明洁 王贤波 阮班浩 徐聂 徐龙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