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恩施咸丰:印花糍粑香飘冬日 指尖传承团圆情

云上恩施  2025-11-21 15:50:11
分享到: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随着小雪节气临近,湖北恩施咸丰县的冬日烟火气愈发浓烈。家家户户陆续开启一场专属冬日的民俗仪式——制作印花糍粑。那软糯香甜的滋味,是刻在咸丰人记忆里的节气味道,更藏着代代相传的团圆密码与乡土温情。

清晨的咸丰县高乐山镇老里坝村,天刚蒙蒙亮,村民孟艳华家的灶屋就已热气升腾。“做糍粑得赶早,糯米泡得透,蒸得才软乎!”孟艳华一边麻利地淘洗浸泡了一夜的糯米,一边介绍道。

精选的圆粒糯米吸足水分,颗粒饱满、洁白透亮,淘洗两遍后均匀铺入铺着纱布的蒸笼,柴火灶里的火苗舔舐着锅底,渐渐将糯米的清香逼了出来。火候的拿捏,全凭多年经验。“蒸太欠米芯硬,蒸过了又会烂,约莫半小时,闻着香、摸着手感软糯就刚好。”孟艳华掀开蒸笼盖,一股浓郁的米香扑面而来,热气中,颗粒分明的糯米已然变得晶莹软糯。

真正的“蜕变”,在院坝里的石舂中上演。刚出笼的热糯米被快速倒入石舂,家人合力举起木槌,随着“咚、咚、咚”的节奏敲击声,木槌与石舂碰撞出浑厚的声响。起初分散的米粒在力道与温度的作用下,逐渐交融、黏合,变得愈发光洁、富有弹性,最终化作一团温润如玉的糯米团,散发着诱人的米香。

“打糍粑讲究‘快、准、匀’,既要趁热捶打,又要力道适中,这样做出来的糍粑才筋道!”孟艳华的丈夫一边捶打,一边说着祖辈传下的诀窍。邻里们闻讯也赶来帮忙,你捶打、我翻拌,欢声笑语在院坝里回荡,构成一幅热闹的冬日民俗图景。

打好的糍粑团被端上案板,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工协作。孟艳华揪下一个个均匀的小面团,孩子们学着大人的模样搓圆、按压,长辈则拿起刻有“双喜”“福”字纹样的木质印模,在圆嘟嘟的糍粑上轻轻一压,清晰的吉祥纹样便印刻其上。洁白的糍粑配上红底金字的纹样,瞬间有了仪式感,食物也成了情感的载体,在指尖传递着温暖与期盼。

“以前条件有限,只有过年过节才做糍粑,现在日子好了,但这个习俗不能丢。”孟艳华笑着说,刚做好的热糍粑,蘸上白糖、黄豆粉或是自家做的腊肉酱,一口下去,软糯香甜、满口生津。孩子们围着案板抢着吃,长辈们看着满脸笑意,“这糍粑越吃越香,日子也越过越甜!”

在咸丰,制作印花糍粑不仅是冬日里的美食仪式,更是一项承载着乡愁与传承的民俗。从选米、浸泡、蒸制,到捶打、塑形、印花,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祖辈的生活智慧,每一口香甜都藏着团圆的期盼。如今,这项古老的民俗依旧在咸丰的冬日里延续,香飘街巷的糍粑,不仅温暖了味蕾,更串联起邻里情、亲情与乡土情,让传统文化在指尖代代相传。

来源:云上恩施 咸丰通联记者 杜迪纳 廖祖英 

一审:田如意  

二审:黄頔芳 

三审:孙跃

责任编辑 姜琪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