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青春 耀出彩 | 张献龙院士:我的棉花人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献龙用18分钟,向心怀科创梦想的青年人讲述了他与棉花相知、相守的故事。
他是一位“种棉花的农民”,这是他儿子童年时最骄傲的介绍,也是他对自己一生最质朴的概括。他将自己数十年的光阴,悉数奉献给了土地、棉田与实验室,书写了一段关于梦想、责任与传承的动人篇章。
他的梦想,根植于家乡河南广袤的棉田。目睹父辈的艰辛与“一棉暖万家”的重要性,他怀揣着让棉花高产的朴素愿望,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师从名家,踏上了科研之路。这条路上布满荆棘:他曾面对“一人一桌一学生”的孤寂,连续四次申请国家基金失利。在困境中,他幡然醒悟:依赖国外技术永远无法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一个建立中国自主高效棉花细胞工程技术的梦想,如同种子般深埋于心,驱动着他与团队历经无数次筛选与失败,最终实现关键突破,使细胞再生效率大幅提升。
梦想指引方向,责任则决定能走多远。他曾对下基层锻炼心存抵触,但农民们期盼的眼神让他放下了“博士”的架子,真正将双脚扎进泥土。在与农民同吃同劳的过程中,他领悟到真正的农业科学家必须拥有两间实验室:窗明几净的实验大楼与广袤无垠的田间地头。他的责任,就是将论文里的数字转化为技术,变成农民脸上温暖的笑容。
如今,他培育的28个棉花品种惠及大江南北,从长江流域到新疆沃野,见证了国产棉花单产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三倍、机械化率超97%的辉煌成就。中国棉花科技也从曾经的追随者,跃升为国际领跑者,他本人也当选国际棉花基因组计划主席,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关于传承,他深知科技创新需要代代相继。他从导师手中接过薪火,如今又作为导师,将科学家精神传递给年轻一代。他培养的80多名博士多数已成为行业栋梁,他们如种子般在四方扎根结果。他勉励青年,不必困于眼前“内卷”,应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江河,找到值得耕耘一生的土地,沉心深耕,在成就他人与贡献国家的统一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滚烫人生。这正是其母校“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校训的精髓,也是一位农业科学家毕生践行的信念。
来源
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长江云新闻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