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黄冈 | 浠水:打捆机奔跑田间 一天收集秸秆70亩
浠水:打捆机奔跑田间 一天收集秸秆70亩
秸秆离田利用一直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卡脖子”环节。今年以来,浠水县以智能农业机械化为突破口,用足用活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政策,初步建起了覆盖全县的三级收储网络,秸秆回收速度大幅提升。
11月的浠水,秋意未尽,在浠水县团陂镇的连片稻田里,数台大型方捆打捆机正来回穿梭,将散落田间的秸秆“吞入”机腹,不到十分钟,一个个紧实整齐的方形草捆便从机尾“吐出”,整齐码放在地头,准备装车运往收储点。
农机手 夏福海:我们1台机器日工作量是1200捆左右,大概是21吨,1台机作业面积70亩,总的面积有16000亩,大概要在20天左右就全部结束打捆作业。
今年秋收,湖北振丰农业有限公司全面推进秸秆机械化离田作业,水稻收割与秸秆打捆同步进行,有效解决了以往秸秆“收不起、运不走、存不下”的难题。
湖北振丰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夏福洋:以前人工收集效率慢、成本大,还受天气影响,现在一台打捆机一天作业70亩,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浠水县2025年新增打捆机70余台,全县秸秆机械化离田率达到65%,已初步建成“企业+收储中心+村级站点”三级收储网络,收集效率大幅度提升,收储网络日益完善。
黄冈浠水县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农村能源股负责人 胡传高:形成以15家规模化企业为枢纽,11个乡镇收储中心为节点,村级站点为末梢的“三足鼎立”收储格局,确保秸秆“收得起来 运得出去 用得及时”。
多元利用打开市场新空间 浠水秸秆变“香饽饽”
几年前,秸秆处理是一大难题,不少地方选择一烧了之,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近两年,浠水县紧扣市场导向,全力推进秸秆“五化”利用,逐步形成以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等为主的多元利用体系,秸秆从“烫手山芋”变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在浠水县显云养殖家庭农场,秸秆正成为牛羊的“主食”。据了解,该农场主要使用秸秆作为粗饲料,直接投喂肉牛和羊群,这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黄冈浠水县显云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 王学军:我们这个场地占地13000多个平方,我家有3个牛场,牛有400多头,羊有140多头,每天消耗饲料大概3吨多。
与此同时,在专注于种植的冬明家庭农场,秸秆则通过还田方式实现“肥料化”利用。该农场将收获后的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不仅减少了化肥使用量,还提升了作物产量和品质。
黄冈浠水县冬明家庭农场负责人 易冬明:现在地变肥了,我干得更有劲了,以前种地化肥一年比一年用得多,成本高得吓人,现在这秸秆烂在地里,就是现有的肥料,省下来的都是真金白银。
目前,浠水县已培育多家秸秆利用市场主体,建成覆盖县、乡、村的三级收储网络。2025年,全县市场化利用秸秆总量预计持续增长,农民主动参与离田的比例也显著提升。秸秆不再是“包袱”,而是真正成为带动增收、保护生态的“香饽饽”。
黄冈浠水县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游超:市场需求推动利用方式向纵深发展,一是肥料化稳步推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110万亩,年利用秸秆约42.7万吨;二是饲料化快速增长,年产秸秆饲料13万吨。
浠水:政策精准发力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
近两年来,浠水县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双轮驱动,推动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助力农业绿色转型与生态保护。今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将稳定在95%以上,计划综合利用秸秆48.5万吨,投入中央补助资金492万元。
在团陂镇,湖北振丰农业有限公司作为秸秆收储运体系的重要市场主体之一,正积极扩大秸秆收储规模。
湖北振丰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夏福洋:我们公司与周边乡镇合作社,签订长期回收协议,配套秸秆打捆机设备26台套,年处理能力达3万吨。
政策的精准发力,为秸秆综合利用注入了强劲动能。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一套涵盖收储、利用、监测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体系的高效运转。
黄冈浠水县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农村能源股负责人 胡传高:重点围绕“五化”利用方向,分类施策、精准补助,例如肥料化利用方面,有机肥生产和秸秆还田,分别补助30元/吨和20元/吨;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利用,补助标准均为不超过30元/吨。
在技术支撑方面,全县布设5处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点,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草谷比、可收集系数等关键数据调查,为秸秆资源台账建设和政策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黄冈浠水县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游超:我们坚持“农用优先 多元利用”原则,统筹规划布局,既避免资源浪费,也防止重复建设。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市场主体主动参与,推动形成“企业+收储网点+农户”的秸秆利用产业链。
“沉浸游”激发大别山红色文旅新活力
当红色历史不再只是静态的展陈和解说,而是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的体验,参观者会有什么样的惊喜表情?在“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一场超大规模的行浸式山水实景演艺,彻底点燃了游客的热情,焕发大别山红色文旅新体验、新活力。
枪炮隆隆,火光飞溅,这不是电影片场,而是《红安#红安》的实景演艺现场。夜幕下,4000多名观众在火把指引下,有序从第一幕剧演出的水景舞台移步至前门广场、黄安古城、月亮湾广场,独特的“行浸式”观演模式,让观众变身黄麻起义、长征、上甘岭战役的亲历者,在移步换景中感受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
现场观众 吴翠萍:我们没有见过红军,但是能够从这些表演当中,我们是可以看出来,他们就是经历过的这样的一些事情。
《红安·红安》由王潮歌的《只有河南》原班人马领衔打造,该剧以大型行浸式山水实景演艺为核心引擎,深度融合“山、水、林、城”四大主题景区和四幕行浸式演艺场景,投入200多名专业演员,借助声光电等科技手段,打造出一个可触、可感、可互动的革命历史空间,为游客的红安之旅创造新的体验。
《红安·红安》大型行进式演出导演 王卓:打造成了既是景区又是表演空间,又是剧场的这样一个地方。很多空间的手法上,你要让现在的观众能接受,我想让你进入到黄安古城,那一刻的时候你就可以进来;我想让进入到上甘岭,你看到那一个苹果的时候,你仿佛置身于那个雪山之中。
红安是黄麻起义策源地,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至今还留存有七里坪长胜街等大量遗址遗迹。近年来,当地打造“铁血红安“等特色IP,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创排《我和我和红安》、《红安永远红》等大型实景剧,编排“映山红”系列红色文化小剧,不断创新红色之旅的新表达、新路径,让红色历史“活”起来,让更多老区人民端上红色文旅“金饭碗”。
黄冈红安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李淑文:《红安·红安》由200余名专业演员,带领游客穿越革命历史,并且将军红四方景区还有《大别山抗战》,让游客化身剧情参与者。
推动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红安坚持对内整合、对外开放,牵头组建了大别山红色旅游城市发展联盟。今年又借大别山红色文化文化旅游季启动的契机,联合鄂豫皖三省的黄陂、红安、新县、金寨、裕安、大悟、麻城七县市,共同推出跨省精品线路“红旗漫卷·大别山红色脊梁之旅”,实现“一日跨三省,五日游七城”,助力大别山红色之旅从各地“单打独斗争”走向“协同发展”。
黄冈红安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李淑文:建立资源共享路线共建品牌共创、游客互送的机制,并且共同编制了区域旅游地图,组织千名志愿者提供优质志愿服务,并且公开了副县长、文旅局长等关键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形成问题及时响应,服务全流程跟进的长效机制。
红色历史“活”起来,带动红色旅游“火”起来。今年国庆假期,红安交出亮眼成绩单:接待游客超1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6%和33.4%,双双创历史新高。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骞 周航川 胡文超
浠水台 冯伟 陈广泽 王路港 实习生 占凌吉
红安台 杨青林 李明 通讯员 胡文慧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