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兴山:烟薯套种喜丰收 烟粮协同见实效
冬闲变冬忙,增产又增收。近年来,宜昌市兴山县探索“烟叶+红薯”套种模式,在烟垄间种植红薯,提高亩均产值,让冬闲田真正变成了冬忙田,实现了“烟粮协同、稳粮增收”的新局面。

11月18日,记者走进黄粮镇高华村,只见红薯加工车间机器轰鸣,鲜红硕大的红薯经清洗、破碎、过滤、沉淀、脱水、干燥,变身雪白细腻的红薯淀粉。据介绍,五年前,这里还是“烟叶采完地放假”的单季种植模式。如今,烟垄间插播了一行行红薯,一块土地“种”出两份收益。

石槽溪村二组烟农金永明说:“我种4亩田,卖8000斤红薯,毛收入达到4000元,也不愁销路。”
与此同时,县财政连续两年拿出26万元,从河南引进高淀粉品种“商薯19”脱毒薯种40吨,以“双订单”方式交给合作社: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烟农只需把红薯种到烟垄空行,收获时在田间地头就能过秤装车。

在鲜薯堆放棚,合作社收购人员正忙着给交薯的烟农称重、结算。烟农们开着小三轮排队交售。今年红薯长势喜人,最大的单薯重达16斤,套种红薯亩产能达到3000斤。

有了产量,更要有市场。高华村红薯粉加工厂全自动生产线每天可消化鲜薯30吨,年加工精制红薯淀粉200吨,产值约200万元。1斤鲜薯卖0.5元,加工成淀粉可卖8元,效益翻了十几倍。除加工外,鲜薯还供应神农架林区野生动物饲养和农户自用。
红薯加工厂负责人牛锋告诉记者,通过五天的时间,已收购红薯156000斤,预计加工红薯粉1万多斤。

据了解,今年全县2000亩烟薯套种基地共产鲜薯600万斤,烟农可增收300万元。
未来,兴山将紧紧围绕“粮烟协同”的核心目标,积极探索“以烟为主、多元协同”的产业发展新路径。通过引导烟农在烟田里套种红薯等粮食经济作物,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形成“烟叶”与“红薯”相辅相成的生态种植体系,为烟农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 | 万来 李容蔚
通讯员 | 张要坤 罗忠锋
编辑 | 郝小芳
编审 | 张雅莉
终审 | 吴健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