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张军宏:三十年试验匠心路

长江云  2025-11-20 16:35:39
分享到:

1992年的秋天,17岁的张军宏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迈入中交一航局技校的大门。这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娃,比同龄人更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那个“技术改变命运”的年代,他在课堂上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在实训中反复打磨技能。有人笑称他是“大怪”,他却把这个绰号当作是对自己专注学习的别样认可。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时,他成为班级里仅有的两名直接获得中级工资格的学员之一。

学成归来,张军宏立即投身到大连湾和尚岛码头、北良码头等工程的试验工作中。作为新人,他主动承担了试验室最苦最累的活儿。“多干点,不吃亏!”这句话成了他的口头禅。

每天清晨七点,别人还在上班路上,他早已在试验室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师傅对这个勤快的小伙子赞不绝口,但张军宏自己却常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汇处感到迷茫。

无数个深夜,他守在电炉旁熬制引气剂,提着30斤重的桶爬上搅拌罐。回忆起这段岁月,他淡然一笑:“现在都是自动化了,那几年苦头可没少吃。”正是这些“苦头”,让他养成了记笔记的好习惯——从取样、成型到拆模、养护,每一个数据都被悉心记录,反复推敲。“看一遍,再看一遍”成了他的座右铭,这句话背后,是他对试验工作严谨性的深刻理解,更是他对“修心”二字的切身体会。

六年光阴在试块的养护与压测中悄然流逝,张军宏从青涩的学徒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试验室主任。在星海湾大桥的建设中,他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挑战。两个锚碇沉箱基础基床的升浆技术遇到瓶颈,砂浆的流动性在海水条件下难以满足施工要求。面对这个难题,他带领团队用钢化玻璃水槽模拟海水环境,进行了长达84天的连续监测。当发现传统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他大胆提出用粉煤灰替代部分水泥的创新思路。

接下来的三个月,两吨水泥在反复试验中消耗殆尽,几百次性能检测的数据堆满了办公桌。最终,粉煤灰以35%等量替代水泥的配方成功问世,不仅使升浆施工流畅进行,经钻心检测全部合格,更为工程节省了施工成本。这次成功,让张军宏更加坚信:“创新的路上,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三公司信德检测公司筹备水运材料甲级资质复评的关键时期,张军宏肩负起近80项检测参数的现场考核重任,同时还要指导建材团队完成各项现场试验准备。这次迎审是信德检测公司史上规格最高、要求最严的资质审核,不容有失。尽管此时他已技艺精进,但审查涉及的许多参数仍是陌生领域。

面对知识盲区,张军宏选择从零开始。他逐字研读规范规程,系统消化仪器使用说明,反复琢磨每一个检测步骤,不放过任何细节。凭着这股钻劲,短短一个月,他不仅熟练掌握了这些陌生试验,还独立完成了试验记录的编写与模拟报告,带领年轻团队成功攻克了拦路虎。

夜幕深沉,时针指向晚上九点,信德检测办公楼依然灯火通明。迎检团队正紧锣密鼓地对照刚更新的《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检测技术规范》,逐项调整试验方案。张军宏不仅钻研新参数,还对老参数的新变化格外较真。为了吃透规范精神,他逐字逐句推敲。“跟张哥读规范,感觉自己对规范有了全新的认识。”试验员小彭由衷感叹。

“匠心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追求创新和精磨慢研。”张军宏始终对此坚信不疑。三十载春秋流转,张军宏参与的工程达30余项。在鹤大高速公路佳木斯过境段,他破解了主桥挂篮施工混凝土泵送淤堵难题,将浇注时间从30小时缩短到13小时;在玉湛高速,他创新性采用一半河砂替代机制砂的方案,解决了混凝土表观质量差的顽疾。在大连湾海底隧道,他对多项关键技术课题展开系统攻关,每当被问及攻克过多少技术难关,他总是笑着说:“记不住了,只要工程需要,我必定不遗余力。”

如今,身处海南项目的他依然保持着亲力亲为的习惯。“手上的老茧是最好的功勋章”,他打趣道,“要是哪天手上没灰、身上没泥了,反而觉得不自在。”从农家少年到技术专家,在那双曾经提过30斤引气剂的手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技术能手的成长史,更是一个时代产业工人脚踏实地、砥砺前行的缩影。


责任编辑 姜琪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