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异种器官移植猕猴存活超过一年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陈刚教授团队在异种移植领域取得里程碑式突破。该团队实施的基因编辑猪—猕猴异种肾脏移植实验显示,受体猕猴存活时间已超过一年,移植猪肾功能良好,标志着我国在该前沿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据悉,这是世界范围内除美国之外,首个存活超过一年的异种移植灵长类动物案例,为人类解决临床器官短缺难题奠定了关键的科学基础。
全球每年约有20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而仅约10%的患者能获得移植机会,异种移植是医学界努力探索的解决器官供需矛盾的途径之一。猪因其器官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与人相近,且伦理争议较小,被视为理想的供体来源。然而,跨物种移植面临的剧烈免疫排斥反应是核心障碍。
陈刚团队在此领域的探索已逾二十年。自1999年完成国内最早异种移植动物实验以来,团队持续攻关。2019年,团队在通过伦理审查后,使用新型多基因编辑猪进一步开展实验。尽管成功规避了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的存活时间却难以突破一个月,研究进入瓶颈期。
面对困境,团队从源头到方案进行系统性排查,最终锁定两大关键难题并实现突破。首要障碍是猪巨细胞病毒。团队发现,普通环境下饲养的基因编辑猪普遍携带该病毒,会显著加速排斥反应。为此,团队与供应商合作,通过剖宫产、隔离净化和人工饲育等手段,成功培育出无特定病原体的“净化猪”,从源头上消除了风险。另一大挑战在于精准免疫抑制。物种间的免疫攻击复杂而持续,用药方案如同“走钢丝”:力度不足会导致排斥,过度则会引发感染。团队创新性地定制了“鸡尾酒”式综合方案,包括术前筛选低免疫风险的猕猴受者、术中术后采用以抗CD154抗体为核心的联合用药,并首创体内药物浓度监测方法,实现剂量的动态精准调控。这套“中国方案”在抑制排斥与防止感染之间找到了关键平衡。
“对于无器官可用的终末期患者,异种移植是延续生命的希望之光。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真正解决器官短缺这一世界性难题。”陈刚教授表示,团队有望在未来三至五年内推动该技术走向临床。
(长江云新闻记者 裴蕾 通讯员 常宇)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