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家乡姐妹花:让乡愁有归宿 让日子有奔头
恩施州巴东县向桃和向辉两姐妹返乡创业,在家乡的沃土上,种出“致富菇”,随后又大胆转型,办起“网红民宿”,蹚出了一条“合作社+农文旅”的 乡村振兴路。新时代的我们,来认识这对情系家乡发展的姐妹花。
2020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向桃向辉姐妹俩回到家乡。清太坪镇鼓励返乡创业的政策东风,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为她们的反哺之路铺就了坚实的第一步。
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党委副书记 袁莉:让每一位带着真心反哺家乡的创业者,都能感受到政府的温度,获得发展的底气,让"乡愁"真正转化为带动乡亲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实实在在的动能。
创业之路,道阻且长。姐妹俩牵头成立了巴东县宏硒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政府的支持下,她们获得了厂房建设奖补,并解决了产业用水等关键问题。从最初的10万只菌棒起步,姐妹俩虚心请教农技专家,熬夜钻研种植技术,逐步攻克了温湿度调控、病虫害防治等难题。如今,合作社年培育菌棒已达30万只,带动26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太平村村民 余献菊:跟着向家姐妹回来种香菇,我们一年挣三四万块钱,离家也近,也方便照顾老人,还是蛮好的。
香菇产业的成功,让姐妹俩尝到了甜头,但也让她们清醒地意识到,单一的种植产业附加值有限。凭借商业直觉,她们捕捉到乡村旅游的潜力,决定向文旅产业转型。
恩施州巴东县宏硒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向桃:我们茂草坪村的绿水青山,土家文化才是真正的宝藏。
于是,姐妹俩投入近千万元,将自家老屋进行改造,打造出极具特色的“瑶清秋院”民宿。
向桃的姐姐 向辉:我们的民宿,既有苏式园林的雅致,又保留了土家吊脚楼的古朴,就是想让游客住得舒服,还能体验到我们这儿的本土文化。
民宿的火爆不仅带来可观收益,还带动周边农户通过销售农特产品实现户均年增收3000元。姐妹俩还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开展电商培训,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受母亲影响,向桃的女儿也回到家乡,负责新媒体运营,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向桃的女儿 钱佩思:一步一步地把家乡,发展得更加有活力,带着家乡一起发展升级。
恩施州巴东县宏硒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向桃:家乡的土地,从不会辜负实干的人,看着乡亲们增收,年轻人回来,这就是我们回来的意义,让乡愁有归宿,让日子有奔头。
(长江云新闻 巴东台 黄森林)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