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从大别山到宝塔山:一场跨越90年的“青春远征”

长江云新闻  2025-11-18 20:13:26
分享到:

11月18日,“纪念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90周年暨‘五亲模式·大思政课’建设研学交流活动”在黄冈英山举行。活动中,来自党史学界与高校的专家学者们以一场深刻的“现场思政课”,系统阐述了红二十五军从大别山集结到陕北会师的传奇历程,并深度解答了“英山为何成为长征集结地”以及“这支队伍创造了何等奇迹”等核心历史问题。通过专家研究成果的发布,以清晰的脉络重现于公众视野。

1934年11月,一支近3000人、平均年龄不足18岁的队伍——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旗帜,踏上了万里长征路。他们是最年轻的红军长征部队,却在十个月的转战中,创造了长征史上多个“唯一”的奇迹。

孤军北上,绝境铸就“生命通道”

活动研讨中,专家依据战史资料再现了关键转折点。1934年12月,部队在卢氏县陷入敌军重围。当地货郎陈廷贤带领红军穿越“七十二道水峪河”,踏出一条生命通道,使部队“突出重围,巧入陕南”。这位“军史布衣第一人”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传颂。

庾家河血战,奠基鄂豫陕

转战至陕西丹凤县庾家河时,红二十五军遭遇了长征途中最惨烈的战斗之一。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在“春茂永”药铺内被枪声中断,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身负重伤。正是这场血战,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扫清了障碍,使其成为长征途中唯一成功创建并巩固了新根据地的红军部队。

主动西征,千里策应中央

更令人惊叹的是其战略远见。1935年7月,在完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从报纸信息中判断出中央红军北上意图,主动做出西征甘肃、策应主力的决策。他们切断西兰公路长达18天,成功牵制了大量敌军,有效减轻了中央红军的正面压力。

唯一发展壮大的长征队伍

这支年轻的队伍在长征结束时,不仅没有减员,反而从出发时的2980余人发展到3400余人,成为所有长征队伍中唯一一支在途中实现人数增长的红军。他们于1935年9月率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最终落脚陕北奠定了坚实基础。

九十年过去,这段“青春远征”的传奇已沉淀为厚重的历史。学者在活动中指出,红二十五军用信念与热血书写的这段历史,不仅是一系列军事奇迹,更是一笔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持续为新时代的长征路提供着不竭的动力。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骞 胡文超 英山台 段炜 刘聪 通讯员 吴滕钰 侯竟)

责任编辑 程艺畅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