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阳新枫林:一根油面搭上乡村振兴的脉搏

长江云新闻  2025-11-18 15:59:44
分享到:

“一根油面,串起古今。”在黄石市阳新县枫林镇,传承百年的古法油面,正借助电商直播的东风焕发新生。返乡创业者高小兰通过统一生产标准、引入恒温风干技术,并借助村播联盟的40余位女性主播,年直播超500场,带动700名村民平均增收两万元。

初冬的晨雾笼罩着阳新县枫林镇,空气里飘来阵阵麦香。湖北新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油面车间里,灯火早已通明,村民胡晓梅熟练地开启了一天的劳作。只见她双手抹油后,开始和面、醒面、盘条、上筷,最后原本还很粗的面条在特制木架上被拉成细丝,如同一根根银丝在风中轻舞。“抹油防粘连,拉丝靠巧劲,老祖宗的手艺全在这‘一搓一绕’里。”胡晓梅笑着解释说,这正是枫林油面爽而不腻、滑而不糊、细如游丝却久煮不糊的关键。

枫林油面的荣光可追溯至咸丰年间,因国师陈光享献入宫廷,获“皇家贡面”美誉,此后便成为阳新人寿宴喜事中象征“长寿”的符号。然而,它虽顶着皇家光环,却长期困在小镇,难以走出大山。转机出现在2009年的冬天。在温州经营模具厂的高小兰收到一封家书,“枫林皇家油面”几个字瞬间勾起了她浓浓的乡愁。熟悉的味道,儿时的记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也让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高小兰坦言,六代祖传油面手艺不能丢,必须要传承下去。

2010年,高小兰回乡成立枫林油面合作社,以“统一原料、规范流程”终结小作坊单打独斗的局面;2019年,她进一步成立湖北新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既保留盘条、分筷等核心手工工序,守住地道口感,又引入标准化检测设备和恒温恒湿风干系统,让油面全年产能稳定在30万斤以上,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

高小兰生产端的突破让油面产业初具规模,而销售端的创新则真正让这根油面“飞”出了大山。直播电商的浪潮涌起,高小兰决定大胆尝试。“当时看到别人在手机上直播卖东西,我就想,人家能卖,我为啥不能?我就自己架了个手机,在作坊里就开始播。”回忆初次直播,她仍记忆犹新,“第一次直播,手都在抖,话都说不利索。居然真有人下单了,还是一个在外地工作的阳新老乡,他说看到我们家的油面,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那一刻我特别激动,就觉得,这条路走对了!”

身为阳新县村播(联盟)妇联主席,高小兰不仅推广自家油面,还带领乡村女性主播整合本地水果、茶叶等农特产品,将单产品直播升级为“区域农品矩阵推广”,让更多家乡好物搭上数字化快车。高小兰告诉记者,如今,阳新县村播联盟妇联固定做直播的姐妹有40多人,大大小小的直播间分布在县城、乡镇、工厂、田边、厨房等地,一年直播500多场,线上销售额持续增长。圣枫油面老板刘玉霞,是枫林油面产业的后起之秀。原本她和丈夫在外地工作,为照顾老人回到家乡。在高小兰的带动下,刘玉霞看到了油面产业的潜力,成立了阳新县味佳油面合作社,还创立了圣枫油面品牌。刘玉霞说,经过多次试验,她掌握了油面加工的温度湿度参数,打破了油面生产的季节限制,未来想把特产做成产业,让更多人品尝阳新味道。

刘玉霞在直播间在村播(联盟)的带动下,腼腆的刘玉霞也勇敢地走到了镜头前。记者在她新建的直播室里,看到这位三孩宝妈在镜头前从容地介绍自家生产的手工油面。刘玉霞还积极学习电商知识,在一些网络平台开设店铺卖油面,并不断改良包装,进一步扩大圣枫油面的影响。为提升产品品质与品牌形象,阳新县村播联盟妇联持续创新:成立品控小组统一农产品标准,走品牌化道路——借助阳新“山水湖乡情”公共品牌,注册“枫林皇家”等地域商标,设计统一包装,让“土特产”变身“精品礼品”;同时与本地商超合作,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如今,阳新枫林油面不仅畅销全国,还带动了当地近700名村民加入产业链,人均增收两万来块钱。新垚农业车间负责人柯于乾介绍说,公司在秉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相继研发出南瓜汁、菠菜汁调配的五彩油面,让传统美食变身健康网红产品。走进当下的枫林镇,油面工厂不仅是生产基地,还是人气十足的文旅工坊。游客们跟着老匠人学揉面、体验盘条,再带回去几包油面和农特产品,“农业+文旅”的新业态让枫林镇的乡村更有活力。

一根油面,一头系着古法匠心的传承,一头连向数字时代的浪潮。高小兰与乡亲们一起将这份绵延上百年的手艺,揉进了乡村振兴的脉搏。它不仅是阳新舌尖上的名片,更是一曲新旧交织的乐章。

(记者:胡玲 通讯员:明月新 罗元 刘彬 编辑:娄嘉欣 编审:许蓓 监制:赵业勤)

责任编辑 潘念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