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十五军研究中心在黄冈英山揭牌
秋意渐浓,红色热土再谱新篇。11月18日,“纪念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90周年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五亲模式·大思政课’建设研学交流活动”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隆重举行。活动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英山县共同为“红二十五军研究中心英山研学基地”揭牌,标志着校地合作在红色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创新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本次活动由湖北省党史学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英山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鄂豫皖陕党史研究机构、相关高校、媒体以及红二十五军后代代表等百余人参与。活动现场气氛庄重而温暖,大家共同回顾那段烽火岁月,展望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钟文在致辞中表示:“红二十五军在陶家河的47天完成了长征前政治、组织、军事、思想上的全面集结,为铸就‘北上先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支平均年龄仅十五六岁的队伍,创造了长征途中人数不减反增、唯一建立革命根据地等奇迹。”他强调,本次校地合作是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与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实践,将为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英山县委书记郑光文在发言中动情地说:“九十年前,红二十五军从英山陶家河集结北上,书写了‘北上先锋’的壮丽史诗。今天,我们在这里揭牌研学基地,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播种。”他表示,英山将持续推动红色资源的保护、挖掘与活化,让红色文化成为乡村振兴和精神共富的强大引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巍介绍了“五亲模式·大思政课”的实践成果。他表示,通过“亲临红色现场、亲闻革命故事、亲研历史文献、亲身体验实践、亲传精神火种”的沉浸式教学,学生们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在调研中深化认识。“我们从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收集了300余件珍贵史料,录制了6部研学视频,形成了20万字的书稿,这些都将成为思政课的鲜活素材。”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多项研学成果,包括《红二十五军在英山》口述史纪录片首映、《红色英山手绘地图》发布、以及“红二十五军历史文献数据库”建设进展汇报等。一批在红色文化传承与研学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师生和地方工作者受到表彰,现场掌声不断,暖意融融。
据悉,下一步,校地双方将围绕红二十五军历史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联合打造“红色经济史”“革命法治史”等跨学科研究课题,推动建设“红二十五军案例库”和“红色研学路线”,让研究成果真正“进课堂、进乡村、进社区”。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骞 胡文超 英山台 段炜 刘聪 通讯员 吴滕钰 侯竟)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