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BA”:赛事护航者的淬炼与守望
当2025年恩BA篮球赛企业组最后一场决赛的终场哨声响彻夜空,我站在观众席最高处,俯瞰这座被激情点燃的恩施学院体育馆。六千人的欢呼声浪扑面而来,而我心中涌动的,不仅是赛事圆满落幕的释然,更是三载光阴淬炼成的深沉暖流。作为恩BA赛事现场组织者之一,我未曾投出一个球,却与一支由志愿者、场馆运维、公安干警、保安兄弟、环卫工友组成的“隐形战队”,共同书写了这篇秩序与激情交融的动人篇章。
从球赛到现象——解码恩BA的深层价值
初识恩BA,我只觉得是寻常篮球赛事。三载深耕,让我真正认知,这已是一场超越体育的恩施印象、一张生动立体的恩施名片。这不仅仅是一场赛事,更是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工程。从州委书记主持常委会审定方案,到州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提出;从州领导多次现场加油鼓劲,到全州八县市成立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这项赛事的思维高度与民生温度,创造了恩施体育史的新纪录。这不仅仅是一场赛事,更是覆盖州域的体育盛事。如今的恩BA,每年吸引千支队伍、万名运动员参赛,完成万场精彩对决。从最初的两个杯赛到九个分区赛,从本土精英到10多支外省劲旅,从CBA现役球员到CUBA明星,这场赛事实现了对全州篮球资源的“全景扫描”,竞技水平屡创新高。

这不仅仅是一场赛事,更是凝聚人心的精神高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下,38个民族的运动员同场竞技。当农民兄弟、机关干部、教师学生、个体老板、企业员工脱下工装换上球衣,他们书写的是团结拼搏的时代故事;当华灯初上,成百上千的群众齐聚球馆,上万观众涌入直播平台,这里便成了消融陌生、增进认同的温暖空间。
从管理到治理——精细之艺与共情之智
赛事组织历经三载磨砺,我们的工作从“被动应对”升华为“主动设计”,形成了一套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
一是制度为纲,织就精密防护网。我们深知,最大的风险来自准备不足。每个赛季前,那份不断迭代的《现场工作方案》就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它不仅是文案,更是融合三年经验教训的智慧结晶。三年来,我们严格落实“1+N”安全管理机制,联合公安、消防等部门开展应急演练50余次,投入安保力量超3000人次,协调通讯、消防、电力、医疗等应急车辆上百次,实现赛事全程“零事故、零舆情”。我们创新实施“每日带班制”,由主办单位主要负责人轮流坐镇,确保安全责任链条无缝衔接。
二是执行求效,雕琢无缝体验感。最好的管理,是让观众沉浸其中却“无感”管理的存在。在交通组织层面,我们与交警部门现场办公,科学规划车辆停靠线,设置警示标志,每年协调上百名警力保障周边畅通。在现场布置中,从国旗悬挂的朝向到观众指示牌的摆放位置,从应急车辆停靠到应急通道的管控,从隔离线的设置到电线通讯线路的铺设,从广告牌的布置到降温冰块的摆放,每个细节都经过“专业要求”和“用户视角”的反复斟酌。记得2024年6月27日的下午,企业甲组开赛前,篮筐上的计时器突然失灵。正因为我们有严密的设备应急预案,工作人员才能在短时间内排除故障。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永远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严细二字重若千钧。

三是情感融通,培育文明共情力。管理不仅是一项动手技术,更是一门服务艺术。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充满激情的鲜活个体。面对情绪激动的观众,我们学会用耐心解释替代生硬指令;看到携带幼儿的家庭,我们主动提醒观赛安全事项;遇见长者踟蹰不前,我们上前搀扶并细心安排座位。三年来,我们成功处置赛场纠纷6起,未发生一起冲突升级,这正是因为我们始终秉持服务至上的管理理念。随着赛事的持续举办,观众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为我们提供的正能量反馈也持续增加。
从耕耘到收获——个人淬炼与共同成长
回首三年来的服务工作,最珍贵是那些融入成长历程的收获感悟。
一是系统思维铸就大局视野。参与恩BA赛事组织如同经历一次高考,它教会我“系统思维”、“统筹考虑”的真谛。在这个由主办单位、职能部门、场馆、安保、公安、环卫等十几个部门组成的精密系统中,我深刻理解了“共同体”的分量。那些协调会上的详细讨论,雨中疏导观众时的并肩作战,赛后工作人员互道的一声“辛苦”,让我们从工作伙伴成为生活朋友。
正如赛事推进会上所强调:“要统一领导、上下联动,全身心投入,协作联动。”三年来,我们累计协调各保障单位520人次、志愿者1500多人次、应急处置车辆125车次,打造了恩BA的公信力,提升了恩施的影响力。
二是久久为功方见事业真谛。从2014年起,我先后在3个县市、4个重点贫困村从事过8年精准扶贫工作,无论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还是村民矛盾化解、群众素质提升、两委能力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都需要“久久为功”的定力和魄力。在乡村,我们一针一线地绣出脱贫画卷;在赛场,我们一分一秒地守护赛事精彩。人这一辈子能认真做成几件有意义的事并不容易,恩BA让我懂得——唯有保持战略定力,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才能把实事做好、把好事做实。
恩施州的篮球赛事从三年前的分散组织,到如今的统一规划,从各系统各单位的零散开展,到如今的整体布局、统一推进,正是一大群恩施篮球人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执着坚守。
三是品牌力量点亮恩施未来。恩BA教会我最重要的,是看见“品牌价值”的磅礴力量。通过这个“小切口”,实现了恩施的“大营销”,央媒发布百余篇赛事重点报道,线上线下关注人数累计超三十亿人次。通过这个“小篮球”,推动了恩施的“大发展”,赛事期间,同步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恩BA卖场”等活动,百家企业、千个单品竞相登场,接待游客、旅游综合收入均呈两位数增长。这正是“以小产品撬动大市场”的生动实践。
如今,恩BA已不仅是赛事代号,更逐渐成为一种恩施文化符号。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事业,始于初心,成于坚守,终于品牌。热爱不落幕,薪火永相传!当场馆灯火渐次熄灭,我知道下一季的序曲已在心底奏响!
(长江云新闻记者 肖璇 通讯员 代俊杰 编审 李亚敏)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