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走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小剧点燃学子信仰之光

11月17日晚,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内灯火通明,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正在这里生动开讲。由英山县本土创排的三部红色文化小剧《东坡问茶》《抉择》《斑竹红》依次上演,以艺术化的手法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40余名师生代表,重温红25军在英山转战的烽火岁月,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这堂大思政课,是“纪念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90周年暨‘五亲模式·大思政课’建设研学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师生代表通过“亲临红色现场、亲闻革命故事、亲研历史文献、亲身体验实践、亲传精神火种”的沉浸式教学,共同接受一场红色精神的洗礼。

作为“毕升故里”的英山,不仅有红色基因,更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东坡问茶》以千年前苏东坡赴英山问茶悟道为背景,在“团黄贡茶”的清香中,演绎出文人坚韧豁达的品格。千年后,这种精神与大别山精神一脉相承,成为激励后人攻坚克难的精神密码。演员的精彩演绎,让学子们在茶香氤氲中感受山水英山的人文底蕴,体悟大别山精神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抉择》以1928年英山县第一名共产党员陈卫东的真实事迹为原型,展现其在“小家”与“大家”、私情与公义之间的艰难抉择。陈卫东早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在校期间接触进步思想。1921年经董必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期间参与革命活动,办进步刊物、组织学生游行,支援工人运动。1928年,陈卫东受组织派遣回到家乡英山开展农民运动,是当时县内重要的革命联络人之一。在剧中陈卫东在生死考验面前展现出的坚定信仰,深深打动了在场师生。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抉择》这部短剧,它展现了一位共产党员在亲情与革命大义之间的坚定选择。这种沉浸式的演绎,让我们仿佛穿越回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真切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一学生张梦冉在观看后激动地表示。

《斑竹红》带领观众走进1943年的英山大地,讲述乡绅安道忠一家以生命护佑红军火种的感人故事。一根斑竹杆,传递的不仅是情报,更是民心向背与信义担当。这部剧作通过一个家族的命运,折射出红军与人民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

“《斑竹红》中,老者为掩护红军不惜牺牲小家,这种精神让我非常震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一学生陆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平时在课堂上学理论,但来到这里,走在红军走过的路上,听着他们战斗的故事,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坚定信念、不怕牺牲’。”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鲜活。”带队教师侯竟表示,“我们希望学生不仅是在书本中学党史,更要在行走中感悟党史,在体验中传承精神。”
据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以此次研学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英山县的合作,共建“红二十五军研究中心”,推动红色研究成果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我们将系统整理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甘宁的战斗日志、群众访谈等史料,建立数字资源库,让沉睡的史料变成可触摸的‘历史教材’。”该校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负责人介绍。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骞 胡文超 英山台 段炜 刘聪 通讯员 侯竟 吴滕钰 编审 刘骞)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