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回归40年丨共生·中国答案
今天的《支点面对面》,对话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白加德、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孙永平,一起探寻这场生命奇迹背后的中国智慧。
主持人 柳芳:您好,孙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孙永平:主持人好,各位观众好!
主持人 柳芳:同时我们还要连线在北京的麋鹿研究专家白加德主任。
主持人 柳芳:您好,白主任,说到麋鹿保护,我关注到很多网友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去保护它?
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主任 白加德:我们从几个层面上说,第一个,麋鹿在300多万年的进化历程中,和我们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麋鹿的古诗词就有400多首,关于麋鹿的历史传说、历史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那么对麋鹿的保护,事实上是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部分;第二个,麋鹿是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物种,保护麋鹿就是为了促进生态系统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一项重要的举措之一;第三点,生物多样性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所以保护物种就相当于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主持人 柳芳:孙教授,那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更高一些,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您觉得中国的麋鹿保护实践能为我们治理其它复杂的一些生态问题提供一条可以复制的路径吗?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孙永平:麋鹿保护看似是一个物种的微观案例,实际上它背后可以呈现一个清晰的治理的框架,它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中国样本或者中国范式。第一个就是顶层设计与持续行动相结合的战略合力,对于麋鹿保护这种跨流域、跨区域、跨任期的重大生态环境工程,就必须依靠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同时必须依靠地方政府的持续行动,确保政策、资金、资源的持续投入。
主持人 柳芳:国家力量的有效地支撑。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孙永平:对,那么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这个里边政府主导、多元参与这样一个协同体系,政府来提供政策供给、资源投入,科研机构可以不断地提供一些科技方面的支撑,市场也提供了生态价值转化的非常重要的渠道;第三个方面,社区共治和居民参与的这样一个共生体系;第四个方面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辩证统一的发展观,实际上是一个更底层的、更背后的大的支撑。
主持人 柳芳:您看我们现在总谈一个词叫生态文明。您刚才也提到,这其实是我们现在的一种理念。所以我们现在怎么来理解这种新发展理念,怎么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当中提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核心要义?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孙永平:你刚才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它触及了我们发展的本质。首先来讲,麋鹿的故事生动诠释了我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这个发展理念,比如说我们麋鹿保护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赋能,需要协调流域发展、区域发展,需要构筑绿色发展方式、构筑一个生态安全屏障。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一些国家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增长的老路,强调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这样四维协同,所以麋鹿的命运,它的复兴恰恰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崛起同步,这个就雄辩地证明了一个事实——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主持人 柳芳:所以说,我们说麋鹿的命运,它也像一把标尺,丈量着我们对发展定义的理解,从过去追求增长的速度到现在守护生命的温度,非常谢谢孙教授。
主持人 柳芳:麋鹿的故事还在中华大地上续写。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也正在我们脚下延伸。愿万物共生成为我们写给未来最动人的情书。
(长江云新闻记者 洪亚飞 郭裕铭 嘉鱼台 雷威)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