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回归40年 | 归乡·北京南海子:从1985到2025
看到麋鹿在湿地上自由奔跑的画面,那种生命的张力真的让人心潮澎湃。四十年归家路,这个曾经消失的物种如何重获新生?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记者,走进这场生命奇迹的起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
初冬的北京南海子,芦苇摇曳,湖面如镜。三百万年前,麋鹿就起源于这片土地。1865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中国发现了麋鹿,并将标本寄往了欧洲,引发了西方的关注。
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主任 白加德:欧洲各地就感到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物种,就统统纷纷向清政府索要购买,一部分麋鹿就这样,走到了欧洲各地。到了1900年前后,因为战乱,还有洪水,八国联军入侵,又有一部分麋鹿被射杀、被捕猎,就本土灭绝了。
就在麋鹿在中国本土销声匿迹的时候,遥远的英国,贝福特公爵将散落欧洲的麋鹿收集起来,饲养于乌邦寺庄园之中。1985年,中英达成共识,一场载入史册的“麋鹿外交”拉开序幕。
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主任 白加德:乌邦寺无偿捐赠,又坐着法国的航空,又把麋鹿从英国运到了中国。
1985年8月24日,22只麋鹿跨越重洋,重返中国,其中20只回到了它们曾经的灭绝地——北京南海子。这里曾是清代皇家猎苑,如今已成为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的核心区域。
记者:我看这只小鹿它就和其他鹿长得不一样,它的毛是黄黄的。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研究员 程志斌:它是9月17日生的。我观察它好久,看现在它在喝奶,看见没,有时候母鹿会舔它身体,把母鹿自己身上的气味标记到小鹿上。
新生的小鹿正学着适应环境,守护者的工作也未曾停歇。临近中午,饲料车缓缓驶入苑区。
记者:现在吃的粮和夏天吃的粮有没有什么区别?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研究员 程志斌:本身夏天的时候,它很会生长很多水草,像芦苇、莎草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冬天、春天的时候,我们会给它转换成这种精饲料、胡萝卜、青贮饲料,还有干苜蓿草。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研究员 程志斌:我们会定期的会给它生活密集的区域消毒一下,我们也会经常性的给它更换饲喂的地方。
这些细致入微的照料与观察,都被定格在工作日记里。
记者:您随时带在身边的目的是什么呢?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研究员 程志斌:有些记录它的一些情况,比如说什么时候生小鹿,或者是什么时候开始脱毛换毛,像今年雨水那么大,也会记录下来,对于研究整个鹿的一些行为习性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沿着园区的观光路线前行,不时能看到举着相机的游客、背着书包的学生,交流着对麋鹿的好奇。
这里每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生态保护理念,正通过一个个鲜活场景传递。
记者 艾思航:它是一个倒立着的麋鹿角,正是因为这种多回二叉分枝的结构,它才能“倒置而不倒”,而它立在这里,想告诉我们的远不止于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上面写着,麋鹿繁荣于世是多方协作的结果,这就像一个隐喻,麋鹿这个物种当年从中国灭绝,却没有从地球上消失,反而在之后奇迹般地回归故乡,开枝散叶,正是得益于一个跨越国界的、坚实的“支撑网络”。
(长江云新闻记者 艾思航 林中杰)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