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一场跨世纪的重逢
初冬的早晨,湖北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芦苇轻摇,湖水如镜。晨光中,一群生灵踏过薄霜,蹄声轻响,身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它们长着鹿角、马脸、牛蹄、驴尾,是中国古籍中的“四不像”,也是这片土地上最古老的居民之一。三百万年前,它们便在此生息,与蓝田人、丁村人共同走过漫长的岁月。
——它们的名字,叫麋鹿。

然而,百年之前,战火、气候、捕杀等多重因素的叠加,这个物种在中国大地上悄然消失。直到1985年,在多方奔走之下,22头麋鹿从英国远渡重洋,重返故土。四十年过去,它们从濒危边缘走向繁盛,从灭绝之地走向全国27个省份95个栖息地,数量突破15000头。
这是一场关于“回家”的传奇,也是一段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叙事。
归乡
北京南海子:从1985到2025

北京南海子,曾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猎苑,如今的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正是位于皇家猎苑的核心区。这里是麋鹿回归的起点,也是它们命运的转折点。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中2025年新建景观)
1865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北京南海子发现了麋鹿,并将标本送往欧洲,引发了西方世界的关注。随后,一批麋鹿被运往欧洲各地,而留在中国的种群,却在1900年的战乱与洪水中走向本土灭绝。
“由于乌邦寺庄园的贝福特公爵无偿捐赠,麋鹿坐着法国航空,从英国回到了中国。”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主任白加德介绍,1985年8月24日,22头麋鹿跨越重洋,其中20头回到了它们曾经的灭绝地-北京南海子。
如今,这里的麋鹿已不再是孤独的“旅人”。新生的小鹿在母鹿身边蹒跚学步,饲料车在晨雾中缓缓驶入苑区,工作人员记录着它们的每一次采食、每一次产仔、每一次发情,每一次季节更替中的细微变化。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却是麋鹿种群复苏的基石。
园区的一角,一座倒立着的麋鹿角雕塑静静矗立。它因多回二叉分枝的结构而“倒置不倒”,正如麋鹿的命运——因一个跨越国界的支撑网络,才没有从地球上彻底消失,反而在故乡重新扎根、开枝散叶。

(北京麋鹿苑内倒立的麋鹿角雕塑)
重生
如果说南海子是麋鹿回归的“精神故乡”,那么江苏大丰,则是它们走向野性复苏的“试验田”。


1986年,39头麋鹿从英国7家动物园启程,落户大丰。如今,这里的麋鹿数量已突破8500头,成为全球最大的麋鹿种群。
清晨,补饲车的轰鸣声划破宁静。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办公室主任侯立冰指着车上的青贮饲料说:“这些玉米都是从附近农民那收的,成本低、质量高,农民增收,我们也实现了社区共建。”

(2025年11月 补饲车在大丰麋鹿保护区核心散养区喂养麋鹿)
1998年,大丰首次将8头麋鹿放归野外。如今,野生麋鹿已超过3600头,占全球野生种群的60%以上。它们沿着南黄海西岸线自由奔跑,甚至“闯入”村民的厨房、农田,带来了不少“甜蜜的烦恼”。
2024年,大丰区推出“野生动物伤害政府救助责任保险”,让保护不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核心目标是以保障促保护,”大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沈娇娇说,“让市民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据测算,每40亩土地空间可以承载一头麋鹿生存,要养活8500头麋鹿则需要34万亩土地,不断为它们寻找“新家”成为一项重要且紧迫的工作。

(黄海西岸线滩涂上奔跑的野生麋鹿群)
一个多月前,又有21头麋鹿搭乘专车自大丰出发,跨越1700多公里抵达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在那里开启了“新生活”。截至目前,大丰已累计向全国25个省区市输出麋鹿400多头。在内蒙古大青山,麋鹿已能适应零下20℃的极寒环境;在湖南东洞庭湖,大丰麋鹿,与湖北石首、北京南海子的种群汇流、融合发展;在北京,大丰麋鹿与当地种群进行了科学配组……这些尝试为麋鹿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样本。
守护
湖北石首:人鹿不了情

湖北石首,长江故道蜿蜒而过。清晨,麋鹿在鸟鸣中苏醒。这里是它们恢复野性的天堂,也是科技与情感交织的守护之地。

“12只公鹿,4只异常脱角。”信息化管理员戈先美一边记录,一边操作着手中的设备。他是保护区第一位信息化管理员,也是麋鹿保护进入“科技时代”的见证者。
“以前记录靠纸笔,巡护靠走,一个月用掉一本笔记本。”工程师杨涛回忆。如今,传感器、摄像头、光纤网络遍布1567公顷的保护区,实时捕捉鹿群动态,监测土壤、空气与水文变化。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正在开展实地勘察监测)
然而,科技背后,是守护者与自然的贴身较量。戈先美曾在比人还高的草丛中穿行,踩过蛇虫,跨不过深沟,甚至一度“差点没走出来”。这位计算机系毕业的工科男,曾梦想成为“黑客攻防”的工程师,如今却与湿地为伴。
“你要说特别喜欢,其实也谈不上,”他低头看了看自己衣服上的小鹿图案,“但看到鹿的照片,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年假时,他还会打开APP,看看麋鹿今天在哪里。
这份情感,也浸润在当地的村民心中。新堤村的彭军指着眼前8000亩土地说:“这里以前是我们的命根子。”2017年起,两个乡镇、700户、3300人选择迁出,为麋鹿腾出更广阔的天地。
“讲保护生态,也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子孙后代。”彭军站在新修的天鹅洲旅游公路上,望着远处成群的麋鹿,大声说道。

共生
中国答案:从物种保护到文明进阶

四十年麋鹿保护,不仅是一个物种的复兴,更是一场文明意识的觉醒。
“麋鹿在三百多万年的进化中,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白加德说,“古诗词中有四百多首与麋鹿相关。保护它,就是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员白加德接受采访)
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孙永平看来,麋鹿保护的成功,背后是一套完整的治理框架:“顶层设计与持续行动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多元参与相协同,社区共治与居民参与相融合,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统一。”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孙永平走进演播室)
他指出,麋鹿保护摒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体现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维协同的新型发展观。“麋鹿的命运,与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生态保护的崛起同步,雄辩地证明:文明的繁荣,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健康之上。”
四十年,麋鹿从灭绝边缘到回归重生。它们的命运,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人类从征服自然到尊重自然、融入自然的进阶之路。也像一把标尺,丈量着我们对“发展”的理解——从追求增长的速度,到守护生命的温度。
今天的中国大地上,麋鹿的故事仍在续写。在南海子的晨曦中,在大丰的滩涂上,在大青山的雪地里,在东洞庭的沼泽处,在石首天鹅洲的湿地间,它们奔跑、觅食、繁衍,与白鹤同栖,与江豚共舞,与人类共生。
这是一封我们写给未来的情书,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而这条路,正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道,向着更远的方向,延伸。

出品人:岑卓
总策划:何伟
总监制:邓海
监 制:洪燕
编 审:徐瑗 柳芳
记 者:柳芳 洪亚飞 艾思航 秦婧 杨旭珲
摄 像:林中杰 王天宇 彭瀚 何进 郭裕铭 张溶
编 辑:王雨湄
支 持:
湖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
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
江苏盐城广播电视总台
江苏盐城市大丰区融媒体中心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