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咸宁通城:“全域整治+产业融合”激活国土资源利用率

长江云新闻  2025-11-16 18:30:05
分享到:

11月初,咸宁通城县大坪乡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成功入选全省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第二批十大优秀案例。项目聚焦耕地分散、建设用地低效等痛点,以“全域整治+产业融合”的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初冬时节,通城县大坪乡来苏村的晚稻进入成熟收割期,看着颗粒饱满的稻穗,村民曾凡银喜不自胜。

咸宁通城县大坪乡来苏村11组村民 曾凡银:以前我们这是旱地,种点菜,种点红薯,靠天吃饭。有了灌溉设施,改种水稻后,一亩地能收稻谷1200斤。

丰收,得益于当地实施的土地开发与“旱改水”工程。通过土地平整、修建灌排渠道、改良土壤,大坪乡新增耕地220余亩、水田71亩。

咸宁通城县大坪乡党委副书记 柯依文:这些新增的耕地不仅纳入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还通过“谁耕种 谁受益”的政策,鼓励农户发展优质水稻种植。

通城县地处鄂东南,地形以丘陵为主,大坪乡作为全县的农业乡镇之一,耕地碎片化问题突出,部分建设用地闲置、低效利用,而新的产业发展又面临土地资源紧张的困境。

咸宁通城县大坪乡党委副书记 柯依文:过去,全乡有不少老旧宅基地,废弃厂房常年闲置,而我们想发展中医药产业,却连一块集中连片的建设用地都找不到。

如何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在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方面,大坪乡通过深入的土地调查和科学的规划设计,对原有零散的基本农田进行整合。将细碎化的耕地集中连片,重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并完善相关的标识和保护设施。通过这一举措,不仅便于农田的统一管理和机械化作业,还大大提高了耕地的抗灾能力和生产效率,切实守住了耕地红线。

咸宁通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整治中心主任 胡文胜:不是简单的挪位置,而是通过土地改良,灌溉设施配套,让原本的“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

在保障耕地功能的前提下,大坪乡科学盘活土地资源,整合出了一片集中连片的土地,用于中医药产业园的建设。

咸宁通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整治中心负责人 胡文胜:通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大坪乡不仅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还构建了“中药材种植+加工+旅游”的全产业链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该项目从 2020 年谋划启动以来,总投资超5亿元、覆盖3个村,总面积1.79万亩,成为咸宁首个、全省第二个完成整体验收的全域项目。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先华 阴志维 章珩

咸宁台 罗世喜 张聪 李瑞丰 通城台 皮江星 胡海涛

通讯员 刘元江 罗奇 胡剑芳 李婷婷 吴优 王敏

责任编辑 吴松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