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咸宁 | “离岸+在岸”双引擎驱动 科技创新加速跑
咸宁:“离岸+在岸”双引擎驱动 科技创新加速跑
近年来,咸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武汉设立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同时建设咸宁科创中心,着力打造科创“双引擎”,激发创新活力。
最近,在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区内,黑玉科学公司首席执行官冯美娟,向记者展示了企业自主研发的高科技产品——“类器官AI智能培养一体机”。该设备系全球首款集成微流控技术与AI分析的一体化设备,简化了类器官操作流程,缩短了培养时间。
黑玉科学公司首席执行官 冯美娟:用我们这款设备3到4天就可以完成建模,药物测试的时间提前到一天就可以完成,7天就可以为患者出具临床药品的检测报告。
黑玉科学公司是一家以类器官科学为核心的研发型生物医学企业,两年前落户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如今该公司在类器官技术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成果。
黑玉科学公司首席执行官 冯美娟:我们大概产生了有40多项发明专利,包括一些检测方式方法已经是国高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
与黑玉科学一样,位于科创园崇阳楼的武汉赛小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一家“含新量”高的企业。该企业在多因子检测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与国内上百家高校、医院等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武汉赛小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蔡威:可以同时检测多达50到100个靶点,它可以解决我们科研工作者,从单点研究到全局视角突破。
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主动融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2023年7月,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应运而生。科创园围绕咸宁市“5+4”现代化工业体系,招引优质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落地。
咸宁高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晏惠明:目前,离岸科创园已吸引222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其中91家企业已将生产基地落户咸宁,总投资额约70亿元。
在设立离岸科创平台的同时,咸宁还着力打造在岸创新引擎。今年8月,咸宁科创中心正式开放运营。该中心主要进行项目孵化、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落地,是咸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载体,目前已吸引武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多所高校专家团队和研发平台入驻。
咸宁高新区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咸宁科创中心运营服务工作专班负责人 李巍:吸引12家科技型企业和9家金融机构落户,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创新微生态。
围绕咸宁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咸宁科创中心还建成了湖北首家概念验证中心——咸宁市健康饮品与功能性食品概念验证中心。从技术、市场、产业等维度,对科技成果进行验证,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
咸宁市健康饮品与功能性食品概念验证中心顾问 赵龙飞:通过概念验证以后,它就会降低(科技成果)死亡率,提升成功率。
“离岸+在岸”双引擎的建成,为咸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据统计,截至目前,咸宁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259亿元,同比增长16.4%。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平台高效运营,聚合科创企业6412家,完成需求对接2042项,数量均居全省第二;2025年前三季度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32亿元,较去年增长22%,位列全省第七。
咸宁:“小巨人”养成记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中的排头兵,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第七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咸宁市新增6家企业入选,均来自咸宁高新区,是什么让这里成为培育“小巨人”的沃土?一起去看看。
在位于咸宁高新区凤凰工业园的真奥金银花药业有限公司厂房内,4条金银花口服液新型软包装车间及生产线马力全开,满负荷运转。这款“明星产品”的背后,凝聚了长达15年的技术突破,成功攻克提纯工艺难题。
真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总监 肖芳芳:每年有6000万以上的研发投入,在研的产品有31个。通过一些荣誉的申报,会让集团得到更快的发展,今年集团的总销售增长应该是在11%。
与真奥药业一样,志研自动化设备湖北有限公司也是今年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车轮装配线、车轮动平衡检测等智能设备生产和制造的企业。当前,该公司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国内市场占有率逾95%。
志研自动化设备湖北有限公司人事部部长 王婷:目前公司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3月份,服务的都是国内外的头部车企,今年我们的出口业务势头非常强劲,出口金额已达到了6000万元。
订单爆满的背后,是该公司持续深耕产品研究,成功突破了“车轮动平衡检测”这项一直由西方发达国家垄断的技术,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发展。
志研自动化设备湖北有限公司人事部部长 王婷:我们要继续加大研发的投入,巩固扩大我们的技术领先优势,并积极拓展新的海外区域,让中国制造变成世界制造。
近年来,咸宁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梯度培育计划,通过政策精准滴灌、创新平台赋能、要素保障兜底等举措,为企业提供“一企一策”定制化服务。
咸宁市咸安区科经局党组书记、局长 孙昌勇:下一步,将持续发挥服务企业生力军的作用,在品牌创建、向上争资、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上绵绵用力,加压奋进,从而推动工业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据统计,咸宁高新区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涵盖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目前,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到93家,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能级显著提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创新动能。
通城:“全域整治+产业融合”激活国土资源利用率
11月初,咸宁通城县大坪乡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成功入选全省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第二批十大优秀案例。项目聚焦耕地分散、建设用地低效等痛点,以“全域整治+产业融合”的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初冬时节,通城县大坪乡来苏村的晚稻进入成熟收割期,看着颗粒饱满的稻穗,村民曾凡银喜不自胜。
咸宁通城县大坪乡来苏村11组村民 曾凡银:以前我们这是旱地,种点菜,种点红薯,靠天吃饭。有了灌溉设施,改种水稻后,一亩地能收稻谷1200斤。
丰收,得益于当地实施的土地开发与“旱改水”工程。通过土地平整、修建灌排渠道、改良土壤,大坪乡新增耕地220余亩、水田71亩。
咸宁通城县大坪乡党委副书记 柯依文:这些新增的耕地不仅纳入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还通过“谁耕种 谁受益”的政策,鼓励农户发展优质水稻种植。
通城县地处鄂东南,地形以丘陵为主,大坪乡作为全县的农业乡镇之一,耕地碎片化问题突出,部分建设用地闲置、低效利用,而新的产业发展又面临土地资源紧张的困境。
咸宁通城县大坪乡党委副书记 柯依文:过去,全乡有不少老旧宅基地,废弃厂房常年闲置,而我们想发展中医药产业,却连一块集中连片的建设用地都找不到。
如何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在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方面,大坪乡通过深入的土地调查和科学的规划设计,对原有零散的基本农田进行整合。将细碎化的耕地集中连片,重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并完善相关的标识和保护设施。通过这一举措,不仅便于农田的统一管理和机械化作业,还大大提高了耕地的抗灾能力和生产效率,切实守住了耕地红线。
咸宁通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整治中心主任 胡文胜:不是简单的挪位置,而是通过土地改良,灌溉设施配套,让原本的“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
在保障耕地功能的前提下,大坪乡科学盘活土地资源,整合出了一片集中连片的土地,用于中医药产业园的建设。
咸宁通城县大坪乡党委副书记 柯依文:产业园建成后,将涵盖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全产业链。预计年产值可达3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
咸宁通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整治中心负责人 胡文胜:通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大坪乡不仅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还构建了“中药材种植+加工+旅游”的全产业链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该项目从 2020 年谋划启动以来,总投资超5亿元、覆盖3个村,总面积1.79万亩,成为咸宁首个、全省第二个完成整体验收的全域项目。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先华 阴志维 章珩
咸宁台 罗世喜 张聪 李瑞丰 通城台 皮江星 胡海涛
通讯员 刘元江 罗奇 胡剑芳 李婷婷 吴优 王敏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