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在一线 | 湖北船舶业:绿色智能领航全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湖北传统优势产业,船舶制造业正不断加速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在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设计师们正在设计一艘新能源省际游轮,这艘能承载650名游客的游轮,未来将往返于宜昌和重庆之间。而设计的难点,是要以甲醇为主要能源,这在全球内河航行的客船中目前还没有先例。
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徐强:甲醇有一定轻微的神经毒性,设计难点就是合理规避毒性,保证安全,你看这边一个圈,有相应危险区的设置要求。
不断挑战自我,敢为人先的底气,来自湖北在船舶设计上多年的积累。截至目前,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已经为湖北研发82型新能源船型,其中包括中国首艘入级中国船级社(CCS)的500千瓦级氢燃料电池动力工作船“三峡氢舟1号”、全球最大载量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等等具有影响力的船型。现在,全国80%的绿色智能船型出自湖北,而创新的脚步仍在继续。
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徐强:全会要求推动技术改造升级,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湖北省有了明显的“先发优势”,我们准备成立一个数字化的部门,做相关的这个三维设计跟数字化设计,进一步的提高效率,提高产品质量。
创新加速的底气,还来自全国领先的船舶测试验证体系,在湖北,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海军工程大学、荆门中航工业605研究所分别拥有专业拖曳水池,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每年都要完成十多个型号的船舶试验验证。
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教授 孙江龙:全国能够有这样的四个水池的城市几乎没有了,我们会用人工智能优化方法,来进行改型,设计好了,后面的建造、营运都会非常顺畅。
加速将设计验证环节的先发优势,转化为全链条上的竞争优势,湖北正加速打造武汉、宜昌、黄冈、荆州4个船舶制造产业基地、8个产业园,目前已有规模以上船舶制造企业29家,造船产能531万载重吨,居内陆省份首位。
长航集团武汉公司游船分公司安全总监 李平:现在的这个产业链发展很完善,从电池、电芯、动力系统、关键核心部件,我们都可以在湖北采购到,有些当天都可以送达,就是非常有保障的。
随着产业链条自主可控水平的不断提高,湖北船舶制造的品牌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以宜昌宜都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为例,这里刚刚建成了国内首创集成式船舶反拉滑道下水系统,能让船舶在枯水期也能安全、快速、平稳下水,效率提升30%以上,迅速收获了一批船舶企业的订单。
湖北海科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 叶宝:我们在全国考察了很多地方,但有这种附带高科技含量的配套是少见的,满足我们常年的生产条件。
湖北省国防科工办负责人 夏齐勇:“制造+科研”双轮驱动态势明显,下一步我们将抓紧制定实施《湖北省推动内河船舶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努力塑造湖北在全国乃至全球内河船舶产业的先发优势。
(长江云新闻记者 汪佳睿 郑莉莉 乐城 谭思为 宜昌台 宜都台)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