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协同强科技 良种赋能江汉稻业升级
“E两优19亩均产1280斤,收购价每斤比普通稻高0.1元,一亩多赚近150元!”枝江市旺发农业合作社李家旺的丰收喜悦,是湖北农发种业集团旗下双院(湖北江汉大米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水稻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攻关、良种赋能的生动实践。在江陵县六合垸农场,6000亩“荆楚优89”喜获丰收,凭借“江汉大米推荐品种”背书,稻谷价格显著高于普通品种,农场计划来年扩大推广范围,让更多农户分享优质品种红利。

作为江汉大米产业体系核心科研力量,双院自组建以来,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攻关、产业赋能”理念,聚焦品种创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升级三大核心,为江汉平原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助力湖北打造全国优质稻产业高地。
打破资源壁垒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过去科研力量分散、资源碎片化问题制约产业升级。双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构建“育种-试验-推广-服务”全链条协同机制,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人才协同聚合力
打破院所界限,组建由知名院士、专家构成的跨院所团队,采用“固定岗位+流动协作”模式,形成“育种-配套技术-市场对接”完整闭环。
平台共享提效率
整合多个育种基地、检测中心和示范园,覆盖江汉平原不同生态区域。依托共享平台,品种多点试验同步开展,研发周期缩短30%,检测数据实时互通,为品种筛选提供精准支撑。
良种技术双驱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围绕江汉大米“长粒、优质、好吃”核心定位,双院以品种创新为核心,配套技术赋能,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构建梯度品种梯队:主推“E两优19”“荆楚优89”两大核心品种,同步培育后备品种。“E两优19”为籼型两系杂交稻,米质达国优二级,适合中稻种植;“荆楚优89”为三系杂交稻,适配虾稻和麦后稻种植,米质同样达国优二级。
一体化服务促推广:组建联合服务团队,在江汉大米核心区开展“品种展示+技术培训+订单对接”服务。规划建设万亩种粮一体化示范基地,推行“五统一”种植模式,配套“绿色防控+精准施肥+机械化”成套技术。
量身定制配套技术:针对不同品种特性优化栽培方案,“E两优19”采用“稀播壮秧+宽行密植”,适合中稻种植。“荆楚优89”推行“机械化直播+无人机防控”,每适合作虾稻和麦后稻种植,达成亩降低生产成本30元。建立“专家+技术员+种植户”三级服务体系,及时解决种植难题。
截至2025年,“E两优19”“荆楚优89”推广面积近40万亩,带动种植户亩均增收150-200元,实现增产与增效双提升。
布局高端品种引领产业长远升级

着眼市场高端化需求,双院加速高档品种选育与推广,补齐产业短板,提升江汉大米核心竞争力。
培育特色高端品种:重点推进“鄂垦1号”“润香玉”“鄂香粳172”、荆香优72等品种选育。“鄂垦1号”米质达国优一级,口感清爽香甜;“润香玉”粒型优美、香味浓郁,适配高端礼品米市场;“鄂香粳172”耐寒性强,口感Q弹,各具市场优势。
创新推广运营模式:采取“小范围示范+订单农业”模式,在潜江、沙洋、江陵、松滋等地建立10余个千亩示范片,与洪森米业、长江绿地等龙头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2025年,“鄂垦1号”示范区亩产1100斤,收购价1.6元/斤,亩均收益1760元,较普通常规水稻增收300余元。
谋划长远发展蓝图:双院计划3年内培育3-5个高端新品种,推广面积突破50万亩。联合企业研发低温烘干保香技术,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影响力,助力江汉大米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转型。
双院创新推行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种植户”模式,实现科研与市场精准对接,为农科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未来,湖北农发种业集团携双院等单位将持续深化协同机制,聚焦产业痛点难点,以科技为笔、协同为墨,在江汉平原书写良种赋能水稻产业的崭新篇章,为推动湖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农发力量。
(长江云新闻 通讯员 陈耀东 林锐)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