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点水成“金” 湖北咸安水利“三资”改革的破局之道

云上咸安  2025-11-15 16:28:51
分享到:

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加快建设大财政体系,是提高国有经济运行效率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当前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的关键支撑。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水利资源摇身一变成为了可量化、可交易的“真金白银”。

作为湖北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的试点区域,咸安区聚焦水利资源盘活难题,以汀泗河文旅融合项目与农村水厂整合工程为典型实践,构建起“确权-激活-循环”的改革闭环,让昔日“沉睡”的水利资产蜕变为驱动发展的“活资本”。

摸清家底:给每处水利资产办“身份证”

“分散在各部门的国有资产,曾像‘蒙尘明珠’,只有摸清家底,才能让其发光。”咸安区大财政体系建设办公室负责人王瑜的这番话,道出了当地水利“三资”(资源、资产、资金)改革的核心逻辑。

水利“三资”改革的前提,在于厘清资产权属、摸清资源底数。2024年以来,咸安区紧扣大财政体系建设要求,将水利资源纳入“六类资源”清查范畴,整合水利、财政、审计等多部门力量组建专项专班,对全区河道、水厂、水利工程等实施“地毯式”核查。通过“产权界定→清产核资→审计评估”三步法,当地建立起涵盖资产位置、数量、价值、使用状态的可视化数据库,为每一项水利资产办理“身份证”。

以汀泗桥镇的汀泗河为例,这条穿镇而过的河流,在过去一直是典型的“沉睡资产”。尽管政府投入近亿元完成了河道治理与水利血防工程,有效解决了水安全与水生态问题,但由于缺乏对其价值的清晰认知与有效开发,优良的资源始终未能转化为民生效益。而全区10座农村水厂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它们面临着权属分散、运营粗放的困境。部分水厂因资金短缺,设备老化,沦为“半闲置”状态,不仅无法保障供水质量,还成为了财政的隐性负担。

“过去水利资产‘谁都管、谁都不管’,清查后才发现,仅汀泗河生态价值就达近1亿元,10座水厂30年经营权整体评估价值超2亿元。” 咸安区水利局负责人陈伟表示,清晰的家底为后续盘活提供了精准靶向。

双轮激活:汀泗河与水厂的“新生密码”

针对水利资产公益性强、市场化运作难的痛点,咸安区创新“公益属性+市场机制”双轮驱动模式,分别以汀泗河与农村水厂为切口,探索出两类资源的激活路径。

汀泗河的转型始于思路破冰,咸安跳出“水利工程只讲防洪”的传统认知,将这条串联红色文化与生态资源的河流定位为“生态+文化+经济”复合型廊道,通过“混改引入资本、运营前置造景”实现价值跃升。在资本引入上,区属国企与上市公司金埔园林合资成立公司,首期注册资本1亿元,既解决了项目资金缺口,更引入市场化运营能力。更具开创性的是,当地将汀泗河公益性水利设施的生态价值与游船、研学、商铺租金等未来收益“打包”,以预期现金流质押获得银行融资3亿元,彻底打破公益项目依赖财政“输血”的僵局。

“我们不是先建工程再找用途,而是在规划设计阶段,专业的运营团队,甚至包括来自北京故宫的运营专家就已经介入。”汀泗河文旅融合项目负责人、咸安区水利局党组成员张方盛介绍,河道疏浚同步设计游船航线,岸坡加固融入亲水步道,水利设施顺势转化为“可进入、可体验 的景观节点。如今的汀泗河畔,古桥苍柏与景观街区相映成趣,昔日“硬核”岸线变身为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的活力空间,红色古镇的“流量密码”被成功激活。

农村水厂的盘活则聚焦“整合提效、融资造血”。针对10座水厂“散、乱、差”问题,咸安区实施“一厂一策”整合,政府全额投资水厂通过行政划拨移交区香城资产运营公司,其他水厂分阶段回购,目前已完成桂花、汀泗老水厂等核心资产整合。在此基础上,咸安区通过拍卖经营权的方式,成功撬动社会资本的参与。首期5座水厂30年经营权评估价值达9764.84万元 ,6座水厂整体预计回收资金1.4亿元。大量社会资本的涌入,为水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咸安区积极申报专项债4.15亿元 ,用于水厂设施的升级改造,形成了“社会资本+政策资金”的多元融资格局,为水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以前为点水要跑断腿,现在不光家里通了水,这水费还比以前便宜,一吨省下两毛钱呢。”桂花镇村民王大爷的话语,质朴而真实地反映了改革带来的显著成效。整合资金被精准用于水厂改扩建与管网升级,预计在三年内新建110公里跨区域输水主管网构建起“水源互备”网络,水处理效率提升30%以上,规模化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比例从88.02%跃升至92%,1.2万村民将彻底告别水质不稳困扰。针对小型单村水厂,咸安区还创新“村民自治管护”模式,通过合理定价实现年自主运维资金60万元,年节约财政补贴80万元。

循环反哺:让“活水”汇成“收益泉”

咸安区水利“三资”改革的关键突破,在于构建“运营收益反哺管护”的良性循环。在汀泗河项目中,景区运营利润按比例提取专项资金,用于河道疏浚、设施维护等长期管护,形成“水利升级-文旅增收-管护加强”的闭环;农村水厂则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效益提升,全区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超25%,预计年节约运营成本200万元、减少财政支出140万元。

“大财政体系建设的核心,是让‘三资’活起来、转起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循环。”咸安区委书记李军平表示,通过“政府引导+平台运营+市场参与+群众自治”的体系,既解决了政府专业不足、资金有限的难题,又通过收益循环保障了水利设施长效运转。

从汀泗河的“流量变现”到农村水厂的“效能提升”,咸安区的实践清晰揭示,水利资产绝非“包袱”,而是蕴藏巨大潜力的“宝藏”。通过“摸清家底明权属、分类运作激活力、收益循环保长效”的改革路径,该区不仅实现了水利资源的经济价值转化,更筑牢了水安全防线与民生保障根基,为全国水利“三资”改革提供了兼具专业性与可操作性的“咸安方案”。

(融媒体记者:王迪 吴涛 通讯员:王振球 一审:李萌 二审:聂国力 终审:伍伟)

责任编辑 李雪婷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