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PM2.5首次降至个位数 创历史最优
“十四五”期间,鄂州市生态环境蝶变升级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绿色答卷”:PM2.5浓度首次降至个位数,长江入河排污口100%整治销号,“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11月13日,鄂州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系统回顾五年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勾勒全域宜居新蓝图。

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多项指标创最优
鄂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在“十四五”期间多个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多项指标创历史最优。
大气质量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末,PM2.5平均浓度较“十三五”末下降21.26%,2025年7—8月PM2.5浓度首次降至个位数,创历史最优水平。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全市559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梁子湖“以草净水”经验在全省推广。土壤环境得到有效管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84.3%,位居全省第二,成功入选湖北省首批“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生态屏障持续巩固,梁子湖区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环境优美乡镇4个,省级生态乡镇13个、生态村12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洋澜湖省级湿地公园记录生物物种超430种,梁子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多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美丽乡村建设提速 明确三个阶段目标
鄂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按下“加速键”,明确分阶段建设目标,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十四五”期间,鄂州市完成67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农村污水治理率达84.3%,位居全省第二。鄂州市印发的《鄂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时间表:2025年底,梁子湖区整县建成美丽乡村;2027年底,鄂城区(含临空经济区)整县建成美丽乡村;2030年底,华容区(含葛店经开区)整县建成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聚焦四大任务:全面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引导村民建设“四小园”,推进乡村“四旁”绿化;深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整村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健全五级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农用地土壤保护,推进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提档升级;打造高品质幸福宜居乡村,推广太阳能等绿色用能模式,构建智慧化监管网络。
争取到2030年,全市美丽乡村基本建成,农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重点村庄全面完成环境整治,实现宜居水平再升级。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湖泊治理成效显著
鄂州市碧水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得到坚实保障。
2021年以来,鄂州市7个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和5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4年完成年度目标考核任务,2023年以来,两项指标达标率均达到100%。
全市湖泊水质明显改善,82个保护名录湖泊中,Ⅳ类及以上湖泊水域面积占比达90.68%,较2021年提升11.83个百分点,劣V类湖泊面积和数量显著减少。横向流域补偿机制实现全覆盖,2024年与黄石、武汉签订长江干流跨境断面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形成流域保护合力。
梁子湖治理攻坚成效显著,2025年1—10月水质达Ⅲ类标准,总磷浓度与2022年同比下降42.13%。生态修复力度持续加大,累计争取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3.3亿元,修复水生植物7800亩,恢复自然岸线84.26km,构建人工湿地3800亩。

“十四五”减排任务超额完成 绿色动能持续增强
鄂州市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减排任务,通过精准施策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多赢。
工业减排方面,实施784个大气治理项目,推动重点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实行环保绩效分级管理,鼓励企业“争A创B”,实现减排增效与绿色发展双赢。全市累计减排氮氧化物6591吨,2024年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基准值下降21.1%,超额完成目标。
精准治污能力显著提升,综合运用科技手段与专项治理,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连续多年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扫雷式”排查,建成“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利用在线监控、无人机等科技手段,不断提升非现场监管能力。
社会共治格局基本形成,通过政策引导与民生服务,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实施“夜间错峰加油”等惠民措施,整治餐饮油烟、道路扬尘等市民身边环境问题,不断提升民生获得感。
(长江云新闻记者 苏潇 编审 冉涛)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