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黄冈 | 英山:GAP引领茯苓产业升级 “土疙瘩”变“金疙瘩”
英山:GAP引领茯苓产业升级 “土疙瘩”变“金疙瘩”
在黄冈英山县,一颗颗深埋地下的“土疙瘩”正变身富民强县的“金疙瘩”。依托GAP标准化种植、全程可追溯体系和精深加工产业链,英山茯苓不仅实现了质量提升、价值倍增,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在石头咀镇杜家山村的茯苓GAP种植基地里,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刘伯蔚正带着村民们忙碌采挖。今年合作社种了168亩茯苓,亩产接近4000斤,预计总产量能到330多吨,取得了好收成。
黄冈英山县和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刘伯蔚:跟辰美中药合作,他们在技术上全程指导,现在是采收的季节,他们是负责回收。
丰收的背后,得益于GAP标准化种植。今年8月,基地通过省级药监部门的延伸检查验收,并与中药生产企业原料采购挂钩。
湖北辰美中药有限公司茯苓GAP基地负责人 胡波:GAP主要是“六统一”可追溯,种植过程中无农药,无化肥添加,不按照我们要求来 ,那么你种的我们不负责收购。
在辰美中药的5S车间里,新鲜茯苓经过剥皮、切丁、烘干,变成标准化的茯苓丁。而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深加工环节——通过智能生产线的熬制、烘干等流程,提取水溶性茯苓多糖,企业开发出茯苓多糖颗粒、复方口服液等高附加值产品。
湖北辰美中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彭鹏:从基地到加工,所有的规范种植、规范加工、全程溯源,使我们在集采中得到有效发挥(优势)。
过去论吨卖的原料,如今正“论克卖”。丰昇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研发的茯苓多糖固体饮料,茯苓多糖含量高达80%,今年5月投产至今已实现销售额近2000万元。目前,英山已经有 555.6亩茯苓基地,按照“六统一”管理模式,实现从种源、整地、种植、管理到采收、加工、储运的全链条标准化。
黄冈英山县政府副县长 陈琼:我们要举全县之力,锚定茯苓产业的百亿目标,通过科技引领,我们培育好的品种,通过抓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建设大别山茯苓交易市场,让英山茯苓成为全国的单项冠军。
从“医用药”到“盘中餐” 英山天麻“破界”闯市场
随着天麻正式进入“药食同源”目录,这个传统中药材正渐渐走上老百姓的餐桌。今年十月,新鲜天麻首次登陆黄商超市,作为日常蔬菜销售。这一身份转变背后,是种植技术和市场拓展的突破。
在英山县的一家黄商超市里,大家惊奇地发现,以往在药材柜才能见到的天麻,如今摆上了生鲜货架。
英山市民 王女士:以前当个药材,现在可以削皮,炒着吃,当蔬菜吃。
天麻从“药”到“食”的这一步跨越,得益于国家“药食同源”目录的认定。这不仅打消了老百姓“怕大补、不敢多吃”的顾虑,更为英山天麻打开了规模超万亿的日常消费市场。面对激增的市场需求,英山天麻的种植端也迎来了一场技术革命。在湖北立创中药材开发公司的车间里,传统“靠山吃山”的林下种植模式,已被一排排整齐的“无土框栽”所替代。
湖北立创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 李自立:首先控温、控湿、通风,这三个环节做好了,我们天麻就丰收在望。
这项新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种植对森林资源的依赖和土地“连作障碍”的难题,更通过精准控温控湿,将天麻的生长周期从过去的两年缩短至5-6个月,实现了一年两季工厂化生产,单季产量也提升了50%。
黄冈英山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工作人员 方天赐:今年试种非常成功,一亩土地达到了5亩6亩的效果。
种植突破了瓶颈,销售也要打通渠道。近年来,英山县通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推动天麻走出深山。线上,依托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天麻片、天麻饮品等产品销往全国,仅湖北吉利中药材公司一家,年电商销售额就突破千万元;线下,通过参加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等展会,英山天麻与全国商超、药企达成多项合作协议。
黄冈英山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 冯劲松:下一步,我们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展会,进入各地大型的农贸市场,大型的商超。同时我们也举办像药膳大赛这样的活动,发布天麻相关的药膳制作标准,促进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的增收。
黄梅:锻造制造业产业集群 “三化”赋能焕发新活力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将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作为制造业转型的核心方向。黄冈黄梅县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绿色转型为底色、产业融合为路径,推动传统制造业焕发新生机。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核心引擎。在湖北宇洪光电实业有限公司的研发试验中心,这根正在接受严苛测试的电缆,是公司牵头攻关的“高柔性抗干扰机器人电缆”项目,经过研发人员数万次测试,信号传输依然是零误差。
湖北宇洪光电实业有限公司研发经理 胡旻:能在零下40℃至80℃的极端环境下稳定工作,未来将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高精领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该项目的快速突破,得益于紧密的校企合作。在黄梅,这样的校企合作遍地开花:科普达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高分子材料实验室,龙源石膏、宇星水钻等企业也纷纷携手知名高校,攻坚核心技术,加速成果转化。
黄冈黄梅县科技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军:近三年,累计兑现技改奖补资金超过3000万元,已推动286家企业与高校精准对接,完成对接项目62个,让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县域经济的最大增量。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 “加速器”,绿色转型就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在黄梅县独山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利泰铸造的金属废渣再生项目建设正酣,钢构厂房拔地而起。这个总投资过亿,年处理5万吨金属废渣的再生项目,将彻底终结企业每年数百万元废渣外运的历史,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黄冈黄梅县利泰铸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何宝钧:实现从废渣处理到熔炼铸造,到精深加工的全闭环生产,仅原料成本就能降低30%,加上同步推进的年产2.8万吨的高端钢铸件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3.5亿元。
绿色转型的实践正在园区多点开花。总投资8500万元的汤荣机械余热尾气发电项目,通过回收工业尾气发电,日均发电量达5万千瓦时,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万吨,减少煤炭消耗9000吨。
黄冈黄梅县独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孟丹:我们将持续聚焦循环经济,引进更多绿色制造项目,推动产业集聚升级,力争2026年园区产值突破20亿元,打造鄂东地区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
打破产业壁垒,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是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作为产业升级的关键落子,浙江盛发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投资40亿元布局黄梅,计划分两期建设100条印染及后整理生产线,重点聚焦高端家纺面料、功能性服装面料及军用特种防护面料的研发与生产。该项目投产后将填补鄂东地区特种纺织材料生产空白,预计年产值可达48亿元,贡献税收2.4亿元,带动2000余名本地劳动力就业。
浙江盛发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文龙:黄梅一流的营商环境和良好的产业生态,是我们选择在此投资的关键,我们将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力争成为绿色纺织印染领域的领军者,为黄梅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与此同时,文发纺织新材料项目总投资5亿元,以打造牛津布面料区域性知名品牌为目标,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7亿米印染布、5000万米高品质牛津布的生产规模,预计年总产值超7亿元,可带动800余人就业。
黄冈黄梅县科技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军:目前,黄梅已集聚规上企业107家,构建起完整的纺纱、织布、服装加工产业链,连续八年入选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我们将继续推进产业链整体升级,打造鄂东纺织产业新高地。
良好的产业基础、优美的绿色生态、广阔的发展前景,使黄梅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土。2025年以来,黄梅县已集中开工重大制造业项目10个,总投资71.79亿元,涵盖纺织新材料、精密铸造等多个领域;截至目前,已签约制造业项目18个,总投资超120亿元。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骞 胡文超
英山台 段炜 刘聪 通讯员 方天赐
黄梅台 王晶 通讯员 吴慕枫 郑鉴峰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