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双长双通道”架起林电“连心桥”
每年10月到次年5月,是神农架林区的重点防火期,这里87.3%的输电线路如“银线”一般穿梭于茂密林海之中,“线树打架” 曾是引发火灾隐患的突出问题,也让林电管护陷入“巡视上不了山、协商找不着门”的困境。如何破解这一生态与能源安全的 “双重挑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生态与能源的 “双向奔赴”。
清晨,神农架林区红坪镇山腰晨雾尚未散尽,红坪林场副场长王俊波和国网神农架供电公司输电运检班班员黄兴海经过简单的交流,便一同踏上了巡线的路途。
神农架红坪林场副场长 王俊波: 7.5公里巡一下,大概得四到五个小时。
到达10千伏柏板线现场,黄兴海就拿出无人机,对线路进行巡检。通过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能够清晰地看到线路周边每一棵树的情况,哪些树木距离线路过近、哪些树枝有触碰线路的风险,都被精准地记录下来。
国网神农架供电公司输电运检班班员 黄兴海:提前使用无人机对通道进行一遍巡护,然后和林场的同志一起交流。就是判定哪些树障隐患,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输电线路运维以及引发山火。然后我们就会一起到现场去进行处置。
这种常态化的联合巡护,正是神农架“林长+线路长”双长融合机制的生动实践。2022年,神农架推出“林长+线路长”双长融合机制,将172名林长与135名线路长纳入统一管护体系,通过联合巡护、协同处置、共建通道,实现生态保护与电力安全的双向赋能。在输电线路沿线,30米宽的通道被打造成“防火隔离带+电力巡护道”一体化廊道,廊道内栽种的红叶石楠、油茶等低矮树种,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 胡全红:现在每月联合巡林已成为常态,同时将电力架空线路通道林火阻隔通道“二合一”。未来还将进一步优化联合巡林的流程与细节,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林业部门与电力部门的数据实时互通,让“双长”机制在森林防火和林电共建中发挥更大的协同效应。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潇 黎波 通讯员 唐玉 魏家锋 朱玉洁)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