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往的生活
项目部的生活,是被一个个“项目”切割成的方格。而我与这片天地的故事始于2025年7月7日。
到项目部报道那天,海南的太阳格外炽热,“中交一航局”几个大字在太阳底下亮的有点不真实。我拖着行李,心中交织着初入职场的憧憬与不安,我能在这片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找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吗?
起初的日子并不顺利,精心策划的节日活动,响应者寥寥;发出的会议通知,常常被“现场有事”的理由请假。直至项目党支部书记把那顶崭新的安全帽递到我手中说:“小于,党群工作要做好,光坐在办公室里可不行,得去了解项目,多去现场看看,多和施工员、工友们聊聊。”
于是我戴上安全帽,一次次走进施工现场。
我第一次跟着施工员走进施工现场的时候,负责现场调度的陈调指着远处轰鸣的打桩机说:“小于你看,咱们以后的渔港码头就在那儿,现在苦点累点,等渔船能安全停泊,渔民们有个好营生,一切都值了!”他黝黑的脸上淌着汗,眼神却亮晶晶的。那一刻,我隐约触摸到了一种超越辛苦本身的东西,那就是信念。
试验员王哥,有个宝贝的茶罐,每天早晨,他总要郑重地取出些许茶叶,放进那个搪瓷缸里。茶水渐浓,他这一天才算真正开始。我们常笑他过于考究,他却只是慢悠悠地晃着搪瓷缸,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日子嘛,总要过得像日子。”后来我才明白,在搅拌机的轰鸣、钢筋的碰撞里,那杯慢慢变浓的茶,是他为自己划出的一方清净地。
真正让我理解这份坚守的,是那个台风肆虐的夜晚。
电停了、网络断了、连水龙头也只剩下空洞的回响。微弱的烛光亮起时,我看见平时专注施工图纸的郭部长,正小心的护着那簇火苗,光与影在他的脸上跳动,那张总是紧绷的脸,竟显得柔和了许多;施工员小金也把他“库存”的零食全都拿出来分给大家。黑暗中,我们是一个紧密相依的集体。那种在逆境中自然迸发的团结与乐观,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
那晚之后,当我再次看向墙上那张施工进度表,忽然觉得那些红红绿绿的线条不再只是冰冷的轨迹,而是由每一个坚守的日夜、每一份默默的付出共同编织的生命图谱。
如今,我不再急于追求形式上的圆满,而是学着像王哥泡茶那样,静静地观察,慢慢地融入。我不再只是“组织活动的人”,而是开始记录他们奋战的身影,在闲暇时听老师傅讲年轻时的故事。
作为一名工程人,我们所“项”往的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而是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守住内心的温度;是在紧锣密鼓的工期里,留住生活的诗意;是和一群靠谱的人,一起朝着同一个目标,慢慢靠近。
项目终会竣工,我们也将奔赴下一个“战场”。但那些一起熬过的夜、喝过的茶、扛过的风雨,都会成为生命里最珍贵的印记,提醒我们,所谓“项”往,既是对工程的坚守,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于小楠)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