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芳里社区打造沉浸式科普课堂 校企社共育科学新苗
11月5日,一场科学探索课在光谷第十八小学拉开帷幕。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九峰街道荣芳里社区党委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以下简称“审协湖北中心”),以“探索蚕丝与液体”为主题,通过校企社三方协同创新模式,为三十余名小学生带来了一场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科学实践课。
“心心向荣 党建联盟”的核心项目——小小科学家计划,自启动伊始便锚定“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育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通过整合辖区内学校、企业以及各类能人资源,成功构建起“社区搭台、学校联动、企业赋能”的协同育人机制。此次与审协湖北中心的深度携手,正是该模式推动高端科研资源下沉社区教育领域的又一次生动且成功的实践。

活动筹备阶段,荣芳里社区党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联合审协湖北中心化学部组建专项课题组,针对小学生认知特点设计课程框架,最终确定以“蚕丝”这一传统文化载体为切入点,融合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打造沉浸式科学课堂。“我们希望通过‘小切口’呈现‘大科学’,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荣芳里社区党委书记刘臣表示。
“蚕宝宝的一生要经历几次蜕皮?”“蚕丝为什么能做成丝绸?”课堂上,审协湖北中心化学部青年党员叶亚格以一段生动的蚕宝宝成长视频开启探索之旅。她通过“蚕的一生”时间轴图解,让孩子们清晰地了解蚕从卵到幼虫、蛹再到成虫的完整生命周期。在叶亚格的引领下,孩子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奥秘的科学世界,层层揭开蚕丝的神秘面纱。

在“从蚕茧到蚕丝”的制备环节,叶亚格现场演示了传统缫丝工艺:将煮沸的蚕茧浸入水中,用竹签挑出丝头,再通过旋转木棍将蚕丝缠绕成团。孩子们屏息凝神观察着晶莹剔透的蚕丝逐渐延展,不时发出惊叹。“原来丝绸是这样来的!”“蚕丝比头发丝还细却这么结实!”互动问答环节,孩子们争相提问,课堂气氛热烈非凡。

最令孩子们兴奋的当数缫丝体验环节。在志愿者指导下,每人领取一个蚕茧,小心翼翼地完成煮茧、挑丝、缠绕等步骤。“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比单纯听讲有效得多。”孩子们在操作中理解了‘蛋白质变性’‘纤维结构’等抽象概念,更培养了观察力和耐心。

此次活动是荣芳里社区“科普教育提升行动”的阶段性显著成果。据悉,社区已与审协湖北中心建立起常态化合作机制。审协湖北中心党委负责人坚定地表示:“党建联盟绝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要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我们将持续选派党员专家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把专利审查工作中蕴含的创新思维转化为丰富多样的科普教育资源,全力助力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新时代少年。”
随着“校企社”联动模式的日益成熟,荣芳里社区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全员参与”的科普教育生态圈。这场围绕蚕丝展开的科学探索之旅,不仅让孩子们真切地触摸到了科技的温度,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悄然播下了创新创造的种子,为未来科学人才的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讯员:裴依)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